《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五章《举火燎天何煌煌》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历史画面,其中杨逍案头的《明教流传中土记》引起了张无忌的浓厚兴趣。随着张无忌翻动书页,明教的起源、传入中土的历史以及其在江湖和朝廷中的纷繁纠葛逐渐展现在读者面前。
金庸先生笔下的明教,其历史原型实源于波斯的摩尼教。这一宗教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传入中土,其名字中的“摩”字后来因种种原因被改为“魔”,成为世人所称的魔教。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摩尼教,创立于公元3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创立。该教在波斯境内广为传播,并快速进入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一带。摩尼教强调光明,传入中土后,逐渐被称作明教。明教教徒的素食习惯,源于他们认为素食能净化灵魂,因此除叛教者外,一般均严格遵守素食戒律。《倚天屠龙记》中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明教的教义之严。
明教在唐代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从武则天的合法地位到唐武宗会昌三年的禁止传播,明教在中土经历了从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在历史的风云中,明教仍然以种种形式在民间秘密流传。特别是在宋代农民运动中,许多秘密会社都吸收了明教的成分。
与小说中的描述不同,波斯总部的摩尼教命运多舛,甚至在摩尼教诞生地波斯,其发展并不顺利。许多教徒因迫害而向东逃亡,其中一部分加入了中亚的摩尼教团。但实际上,中土的明教与波斯总教并无太多瓜葛。《倚天屠龙记》中关于波斯总教兴师动众到中土寻找圣女的故事,更多的是小说创作,并无历史依据。
反观中亚的摩尼教团,也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走向灭亡。最终在元朝末年,秘密存在的明教成了唯一兴盛的摩尼教。而那些关于明教的历史,只能在像《倚天屠龙记》这样的武侠小说中得以传承和发扬。至于小昭常唱的小曲“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则是纯粹的舶来品,为这个故事增添了一抹异域的韵味。
这段旋律,源自波斯著名哲学家兼诗人莪默·伽亚谟的诗集《鲁拜集》。金庸先生巧妙地在其中添加了两个“兮”字,便赋予了这首曲子无尽的意蕴。每当小昭的离别被提及,总让人感慨不已。金庸也曾坦言,在《倚天屠龙记》的众多女性角色中,他偏爱小昭。小说的结局却将小昭发配到遥远的波斯,令人无限惋惜。
元朝末年,明教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当时,明教的教义被其他秘密宗教如所吸纳并发展,同时在下层民众和一些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明教也因此有了多种别称,如摩尼教、二桧子等。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加入过明教,并在《倚天屠龙记》的结尾处留下了国号中带有“明”字的痕迹。尽管这种说法有些牵强,但仍有历史根据。
明太祖朱元璋实际上导致了明教的全面衰落。在登上皇位后,朱元璋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因此下诏严禁、明教等教派,并将取缔“左道邪术”写入《明律》,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此后,以各种支派的形式继续发展,而明教却逐渐衰落了。到了明清之际,明教已经完全消失了。
一战时期的欧洲战场主要由西线和东线两部分构成。在1914年的马恩河会战和坦能堡会战中,西线战场上演了惊心动魄的战役。进入1915年后,西线战事陷入僵持,而东线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东线战场的局势异常紧张,俄国和奥匈帝国两大交战集团蓄势待发。在加里西亚战役中,俄军取得了重大胜利,重创了奥匈军队,损失多达35万余人。俄军成功进至喀尔巴阡山口,与奥匈军在几处必经的山口展开殊死争夺。这个地区是战略要地,一旦俄军突破山口,将直接威胁到奥匈帝国的两个都城维也纳和布达佩斯。
面对俄军的攻势和喀尔巴阡山口的危急局面,奥匈军队总参谋赫岑多夫不断向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施加压力,希望德军在东线发动攻势以扭转局势。在新年之际,德国人也确实谋划了一场进攻战。他们编成了14个崭新的预备师,但在何处展开进攻却仍无定论。
法金汉虽然一直是个“西线派”,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开始意识到东线的战事至关重要。他听取了赫岑多夫的游说后,认同了后者的判断——俄军突破喀尔巴阡山的威胁是最可怕的,可能导致奥匈帝国崩溃从而退出战争,使德国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他开始力主在东线发动进攻,不仅解除奥匈帝国之危,还要重创俄军的有生力量。
在确定了东线进攻的大方向后,德军内部关于具体进攻点的选择又产生了争议。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建议攻打立陶宛,以打开通向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道路,并对喀尔巴阡前线起到“围魏救赵”的效果。法金汉却坚持在加里西亚这个盟友最吃紧的地段直接动手。最终,德皇威廉二世支持了法金汉的决定,因为“彼得格勒虽诱人,但距离前线650公里之外”。这场争执的结果令赫岑多夫大受鼓舞。接下来,东线战场的战斗将更加激烈和关键。他向法金汉提出了建议,指出俄军的战线过于漫长,后勤补给线不畅,若在波兰南部与加里西亚的结合部发动突然袭击,既能解喀尔巴阡山之忧,又可顺势解决波兰问题。幸运的是,法金汉早已把目光锁定在了这条从戈利采到塔诺夫的战线上,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德军如同猎豹一般,悄无声息地展开了战役的准备工作。4月,法金汉将指挥部从西线的阿登森林移至东线的普莱斯,位于波兰城市克拉科夫以西30公里处,为即将到来的攻势做着充足的准备。
法金汉为此役调集了10万人的新编部队,并将他们整合为新的兵团——第11集团军,任命骁勇善战的冯·马肯森将军为指挥官。马肯森的参谋长是汉斯·冯·西克特将军,这位将军在战后德军重组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甚至曾在华担任国民的军事顾问,为战争胜利注入了强大的智慧。
在这一集团军的悄然集结中,奥匈军队的第3和第4集团军也完成了补充,他们将担任攻击大军的侧翼。法金汉和赫岑多夫将力量集中在了戈利采-塔诺夫一线,近22个师的兵力在此集结。他们估计面对的俄第3集团军有15个师。
虽然俄军在骑兵上占优势,但德军擅长的是炮兵。在战线后方,德军布置了1500门大炮,其中包括250门大口径重炮。更有曾在比利时战场上立下赫赫威名的420毫米口径“大贝尔莎”攻城炮。为这些大炮准备的300万发炮弹已就位。工兵部队早已为炮队的开进开辟了专门的道路和桥梁。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严格的保密之下,让敌人无法察觉这场危机的逼近。
以上便是关于朱元璋与“明教”关系的真相的生动描绘。若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让我们一起金庸小说中的真相与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