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PM2.5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以来,灰霾天气及其带来的空气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市民。在这个背景下,空气净化器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许多家庭的新宠。关于空气净化器的效果,市民们却有着诸多疑问。
市民周先生便是其中的一员。他因孩子在新装修的房间里经常咳嗽而感到担忧,购买了一台宣称能去除99%甲醛的空气净化器后却发现效果并不明显。这让周先生不禁对空气净化器的效果产生了怀疑。
随着PM2.5话题的持续火热,不少电器厂商纷纷推出各种空气净化器产品,空调也推出了去除甲醛的功能。这些产品功能多样,价格各异,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卖场中,各品牌空气净化器的销量也一路飙升。
在记者探访过程中发现,各厂家关于其产品的宣传颇为大胆,声称能去除甲醛、苯、细菌等有害物质,甚至号称能媲美医用净化效果。但业界专家却对此持不同看法。华中农业大学的陈正军博士表示,大多数空气净化器的效果并没有宣传得那么神奇。
陈正军介绍,空气净化器的净化原理主要是高压静电除尘和活性炭吸附。对于甲醛这种长期在装修过程中积累的有害物质来说,空气净化器很难做到迅速有效清除。很多空气净化器的工作原理是靠活性炭的物理吸附,效率较低,基本无法达到全室净化的效果。厂家宣传的99%净化效果是在特定条件下检测出来的,实际使用中可能会受到环境、使用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他还强调,空气净化器里的滤芯是需要定期更换或清洗的。用户是否及时清洗滤芯也是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长时间不清洗、不更换滤芯,可能导致二次污染,不仅影响净化效果,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那么,空气净化器是否真的有用呢?专家认为,在整体空气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单用一个空气净化器对人体的帮助有限。但在婴幼儿的房间等特定环境下,使用空气净化器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对于是否购买空气净化器,市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环境来做出决策。
虽然空气净化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但其效果并非如宣传所说那么神奇。市民在选购和使用时应该保持理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出选择。定期清洗和更换滤芯也是保证净化器效果的重要措施。现实与挑战: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与标准认知
在今日空气质量备受关注的背景下,空气净化器逐渐成为家庭必备之物。关于其净化效果的宣传与实际表现,似乎总存在着一层难以捉摸的迷雾。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相关专家也对此表达了担忧。他们指出,某些空气净化器所宣称的“96%去甲醛,96.5去苯,99.9%除菌”的效果,实际上大多源于实验室环境下的纯理论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产品设计、密封性、空气流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净化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
面对这样的现状,环保人士建议消费者更理性地看待空气净化器的效果。他们认为去除有害气体的最佳方式是简单却有效的开窗通风,以及放置能够净化空气的植物。空气净化器的性能问题也受到关注。现实中存在一个尴尬的困境:尽管各种检测单位纷纷为净化器出具合格证明,但这些检测单位五花八门,标准不一。一些产品的检测数据下方的一行小字透露出的信息也让人对数据的真实性产生疑虑。比如,很多数据是在特定条件下取得的,并不能完全反映空气净化器的实际使用效果。
除了数据的不确定性,监管层面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尽管去年底发布了新的《空气净化器环保认证规则》,其中对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提出了具体要求,但这并非强制性的标准。也就是说,不做认证的产品仍然可以销售。这让人们对空气净化器的质量产生了更多的疑虑。更令人担忧的是,现行的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并不完善,某些性能指标的设定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据环保界人士透露,目前我国采用的是标注的前后浓度差异效率的方法,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则采用洁净空气量的概念。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反映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标准制定还有待完善。
尽管空气净化器在理论上能够减轻苯、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危害,但其对于杀菌和过滤PM2.5等微小颗粒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在此之外,PM2.5的超标问题也不容忽视。这种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直接进入人的支气管,引发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其来源主要是发电、工业产业和汽车尾放过程中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除了依赖空气净化器等工具外,我们还需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我们的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