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走出医患“罗生门”,以互信为起点

近年来,医患关系变得紧张,对立的情况时有发生,让人不禁担忧。这场僵局如何破解?又该如何化解这种紧张的氛围呢?在这背后,又是哪些因素在悄然影响着医患之间的救治关系呢?如何让长期积累的医患关系走出“罗生门”,重建信任,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医患之间并非买卖关系,更不是敌对关系。医护人员们以实际行动向我们注解了这一理念。他们不仅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无尽的医者仁心。史明医生在苏州劳累过度离世,用生命诠释了这一理念。还有那位浙江助产士,连续工作8小时接生11个宝宝后累倒在地。这些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医患之间应是救治与被救治的关系,是社会中最亲密、最富人情味的关系之一。

著名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指出,医学无非是医师和病员之间的多方面关系。从行为学角度来看,无论是“医”还是“患”,其出发点都是为了病人的康复。他们应该是一对互相协作、目标统一的“利益共同体”,也是最应该互相信任的两个群体。

那么,如何积攒信任呢?将心比心,医患互信是基础。很多时候,医患矛盾的根源在于沟通不畅、互相不信任。当家中有病人时,我们都希望医生能够认真诊治,但也害怕医生不能治好病,甚至使病情恶化。这种心理不奇怪,但我们也应该理解医生的辛苦和不易。医生每天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病患,他们尽力而为,但也受限于医学的局限。我们应该将医生视为朋友或亲人,以赢得患者的称赞和信任。只有当我们多点将心比心,多点沟通和理解时,信任才能慢慢建立起来。

要解决医患关系的困境,理顺关系是关键。站在患者的角度,看病难、看病烦、看病贵等问题是一大困扰;站在医生的角度,他们的工作压力大,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来推进医改,理顺医患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强医疗监管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措施来推动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和社会各界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医患双方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让每个人都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医患关系的困境实现真正的和谐共生。回溯本源,我们不难发现,医疗体制的深层次问题、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以及医药关系的错综复杂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了真正解决患者所面临的困扰,如小病、常见病、慢性病等就医难题,我们必须加快医疗改革的步伐,理顺分级医疗与医药之间的关系,让患者能够在社区就近接受诊疗,避免到大医院排长队等候。

只有如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才能摆脱对“以药养医”、检查设备养医的依赖,医务人员也能摆脱靠红包捞外快的现状,真正依靠医疗服务与诊疗技术获得应有的报酬。当这些扰乱因素得以排除,医患关系才能回归最本质的救治关系,紧张与对立的情况自然也会消失。医者仁心、父母心以及医务人员的尊严将得到应有的彰显。

强化法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另一重要途径。面对频发的医患纠纷,我们应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依法解决双方矛盾。现实中,一些医院经常上演“医闹”闹剧,这是因为“小闹得小利,大闹得大利”的错误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已要求加强医院的治安防控,并加大了安保力量。但严格执法是遏制这种现象的关键,绝不能让“医闹”等暴力行为有任何可乘之机。

我们还需要加大对医院内部的法治力度。如今的医院管理在某些方面还未完全纳入法治轨道。对于购药拿回扣、医疗事故和医生收受红包等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更加严格和有力的措施进行规范。只有真正做到了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才能更好地解决医患关系,为医院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在解开医患矛盾这个“死结”的过程中,舆论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医患之间有纠纷很正常,关键在于不要让纠纷演化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自媒体时代,信息海量,舆论纷繁复杂,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某些未经核实的网络舆论甚至可能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作为大众传媒,更应当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坚守理性,输出正能量,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理顺医疗体制、强化法治、正确引导舆论是缓解和解决医患关系矛盾的重要途径。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和谐、安静的医疗环境,让医者能够专心治病救人,患者也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近日,《苏州日报》开设了一档名为《听听医生心里话》的专栏,以白描手法记录下了“最美医生”史明生前的事迹与心路历程。这一栏目致力于呈现真实、还原真相,透过史明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医生这一职业背后的艰辛与付出。

作为媒体的一份责任,报道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史明事迹的平铺直叙,更多地是从客观角度出发,呈现出一个真实而又立体的医生形象。通过这种方式,《苏州日报》旨在为医患之间搭建起信任的桥梁,让社会大众更加理解医生的工作与压力,从而增进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

史明医生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医者仁心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关于生命尊严的赞歌。通过《听听医生心里话》这一栏目,读者能够感受到史明医生对于患者的关爱与责任,以及他在医学领域所付出的努力与执着。这种真实的报道方式,让我们更加敬佩那些默默奉献在医疗战线的医护人员。

除了对史明医生的报道外,《苏州日报》还会邀请其他医生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与感悟,通过他们的真实故事,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医生这一职业的特点与挑战。这些报道不仅仅是新闻,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递,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关注那些为我们健康保驾护航的医护人员。

在这个时代,媒体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为社会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苏州日报》通过《听听医生心里话》这一栏目,正积极地履行着这一职责,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真实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行业。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栏目,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注入更多的理解与信任。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