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纷争频发,挑战医疗秩序与医者安全
随着夏季的脚步逐渐远去,一场关于医疗秩序的挑战却在各地愈演愈烈。原本应是救死扶伤的圣地,如今却频繁上演着医患之间的冲突与纷争。多名基层卫生官员和医务人员纷纷表示,息事宁人的传统思维,已经成为医患纠纷频发的一大原因。一家医院,即便拥有3000多张床位,每年仍需花费数百万用于平息纠纷,以换取一时的安宁。这种处理方式无形中滋长了医闹现象的蔓延。
就在最近的一个月里,各地伤医事件频频上演,仿佛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湖南岳阳一名男子因抢救无效死亡,部分家属对医生进行侮辱、打砸医院;北京宣武医院的患者家属将医生逼至角落,强行抢夺尸体;湘潭县一产妇手术后死亡,家属愤怒之下打砸医生办公室。这些事件不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医疗秩序,更威胁到了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
北京市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决定集中打击扰乱医疗秩序、伤医等四类涉医突出问题。尽管今年四月,最高人民法院、卫计委等五部门曾联合发文要求维护医院秩序、保护医护人员安全,并对六类涉医犯罪行为进行严惩,但为何“宁闹不谈”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伤医事件的频发,不仅令医生们感到恐惧,更在冲突中造成了双方的两败俱伤。岳阳市一名男子因刀伤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后,部分家属企图扭送医生至死者面前,并封堵急诊科大门。这不仅令医务人员感到无法正常工作,更激发了他们的抗议。一些医生表示,尽管在医患冲突中医生也可能存在责任,但无论如何,暴力伤医都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
部分患者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并不愿意走法律途径。他们担心鉴定过程漫长且结果不尽人意,因此选择通过“闹”的方式解决问题。一些患者甚至认为鉴定专家会“同行相护”,对鉴定结果持怀疑态度。这种不信任的情绪也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医疗鉴定机构同样也难以取信医方,有时为了安抚患方情绪,即使医院无过错也会做出部分责任的鉴定结论,这让一些医院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花费巨资。
在这场纷争中,没有一方能够成为真正的赢家。医学本身存在局限性与未知性,需要患者家属的理解和互信。当医生因可能的风险而不敢全力施救时,患者也就失去了挽回生命的最佳机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处理方式,建立更加健康、理性的医患关系,共同为患者的健康福祉努力。这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双方的信任与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生的医疗环境。江西三甲医院遭遇医患纠纷:赔偿谈判成砍价,寻求机制改革重塑信任
近日,江西某知名三甲医院的负责人透露,当前医患纠纷的处理方式令人堪忧。在事故责任的鉴定上,双方往往陷入无休止的谈判,如同砍价一般讨价还价,而非依据事实进行公正的责任鉴定。
多名基层卫生官员和医务人员普遍认为,地方在处理医患纠纷时,更倾向于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这种思维无形中助长了医闹现象。某医院负责人坦言,医院为了平息纠纷,不得不花费巨额资金买平安,这种现象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闹不赔、小闹小赔、大闹大赔”。这不仅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也阻碍了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此背景下,解决医闹问题并反思调解机制已迫在眉睫。针对医疗纠纷预防处理的问题,江西省率先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科科长李建林表示,这一法规明确了各方职责,包括医院、患者以及公安部门等,使得处理医疗纠纷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与此天津、江西新余等地通过医院购买医疗责任险的方式化解矛盾。新余市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哲介绍,当医生没有过错但患者出现意外时,医疗责任险将负责理赔,这一措施弥补了我国医疗意外损害赔偿机制的不足。据中国副主席王祖继发布的数据,保险业参与的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在近几年成功调解了大量医疗纠纷,成功率高达86%以上。
专家指出,解决医患纠纷需建立专业、高效、公正的调解机制。当务之急是理顺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为此,医疗机构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患沟通。而深化医改、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也被认为是化解矛盾的根本之策。例如,建立科学的分层诊疗体系,增加医患沟通时间,有助于重拾医患间的信任。
总体而言,解决医闹问题、完善调解机制是重塑医患关系的必由之路。在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期待更加完善的医疗制度、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相关新闻推荐:关注医疗改革动态,了解医患关系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