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引发公众关注,隐患层出不穷,令人担忧。最近的一系列食品事件引发了国家出台的新国标,然而这一标准的制定却引发了广泛争议。速冻水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之争、乳制品新国标之争等,使得2011年中国食品行业的新国标制定在质疑和争议中艰难前行。
对于新国标是否"开倒车",引发了众多消费者的疑惑和不解。在速冻面米制品国标中,将金黄色葡萄球菌从"不得检出"改成"限量检出",乳制品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的降低以及菌落总数的上升,都让消费者感到困惑。然而卫生部回应称,新国标突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限量规定和标准的强制性,对消费者健康安全的产品指标均有所提高,标准只高不低,不可能"退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称新国标"退步"的结论肯定不对。他认为随着量化检测技术的进步,分段限量指标是国际通行的标准。例如美国的食品微生物限量规定就明确了金球菌存在的数量等条件。生乳新国标中还增加了很多新的重要检测项目,如是否违法添加的指标"冰点"等。
尽管有专家的解释和回应,但一些指标上存在的"内外有别"的落差,还是增加了公众的疑惑。复旦大学的金泰廙教授表示,虽然我国很多新国标相对宽泛一些,但制订原则肯定是在安全的范围内。
关于国标制订应"就高不就低"的问题,也是争论的焦点。不少消费者认为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标准自然是越"高"越好。但陈君石表示,国标的制订首要是科学合理,要引导行业发展,制定可操作性强、可落实的标准。他认为如果一个标准只能高高在上,没有一个企业能达标,那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除了国家标准,我国还存在许多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应该鼓励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也就是说,国标应相当于"最低门槛",并不是"天花板"。但也要警惕一些大企业将国标的"门槛"当成"免死金牌",这既不利于行业发展,更容易损害消费者的信心。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马志英指出,行业领军企业更应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更高质量,引导行业水平提升,形成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向国家标准转换的机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行业整体水平,还能够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汪国钧指出,新国标已完全达到安全的要求,但最令人担心的是标准能否落实的问题。我国很多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特点,生产中过量、违法添加的现象时有发生,监管成本又很高。有了国标之后如何严格执行,才是真正的考验。这也需要、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确保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国标制订的背后:公众疑虑与标准制定者的回应
随着乳品等新国标的制订,国内巨头企业频频现身,引发了公众的疑惑:国标制订到底谁说了算?
汪国钧,多次参与国标制订的专家表示,国标的制订经费一般由国家承担,不受制于企业。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标准制订是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并需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这意味着企业可以参与,但绝不能主导。说企业“绑架”国标是不准确的。
卫生部也对此做出了回应,指出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台包含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审评、报批等多个环节。在企业代表参与的环节中,仅占据部分位置。以乳品新国标为例,虽然企业代表人数不多,但他们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角色仍然重要。
现行卫生部新出台的部分标准中,前言中的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却未明确标注,这确实容易引发误解。国家标准是公众的“公器”,在制订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公众普遍信任的严格程序。目前的不透明正是让公众产生疑惑的根本原因。
金泰廙指出,我国食品标准制订中的“风险交流”工作并未充分开展。国家标准最终服务于全体公民的安全健康,因此应更多地吸纳民意,不能仅由监管部门和企业说了算。
更新慢也是目前国标制订的突出问题。我国监管部门、第三方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密切联动机制,食品安全隐患研究的新发现难以快速反映在新国标中,“滞后”也是引发公众“标准焦虑”的重要因素。
春节将至,公众的疑虑似乎仍将持续。我们需要理解,国家公务员们也在忙碌地工作,他们或许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每一个疑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职责就此打住。相反,他们更应该努力回应公众的关切和疑虑,确保国标制定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公众也应该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共同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