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拿大农民施迈瑟与孟山都公司的官司透视转基因作物的争议
方舟子的一席话,激起了崔永元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疑虑。他四次跨越中美日三地,实地真相,并为此制作了纪录片《转基因报告》。自我国批准的转基因作物仅为棉花和木瓜,但非法种植现象已悄然滋生,包括我们的主要粮食如玉米、小麦和水稻。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辩论持续发酵,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揭示更多事实真相。
一起引人注目的官司,让我们看到了转基因作物的背后故事。这并非单纯的科技问题,而是涉及到知识产权、农民权益以及生态平衡的重大议题。
孟山都公司研发了一种具有草甘膦抗性基因的油菜种子。农民使用这种种子,可以在油菜田里放心使用孟山都公司的“Roundup”商标除草剂。这种油菜种子进入加拿大市场后迅速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
1997年,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农民珀西·施迈瑟在自己的传统油菜田里发现了异常。他在农田边喷洒了“Roundup”除草剂,却发现一些油菜并未死亡。经过试验,他发现约有60%的油菜具有抗除草剂的特性。收获时,他将这些油菜籽单独存放,并在次年用这些种子种植了更大面积的油菜。
孟山都公司随后发现施迈瑟种植的油菜具有抗除草剂特性,并要求其支付专利使用许可费。施迈瑟拒绝这一要求,他认为自己的油菜是被周围的转基因油菜感染所致,并非使用孟山都的种子。他坚持自己对有形资产的支配权,包括自己农田里收获的作物。
这场官司于2000年在萨斯喀彻温省萨斯卡通联邦法庭审理。孟山都公司坚持其专利权利,主张任何具有“Roundup”抗性基因的油菜,无论是否由意外感染所得,都应纳入其专利控制范围。而施迈瑟则坚持自己对有形资产的支配权,包括那些意外播撒至其田地的种子所生长的作物。
这起官司不仅关乎施迈瑟与孟山都公司的利益之争,更是对转基因作物及其相关知识产权的一次重大考验。它引发了关于知识产权与农民权益、科技进步与生态平衡之间的深入讨论。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确保科技进步的不损害生态安全和农民的权益,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法官经过审理后认定,施迈瑟在1997年使用的并非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油菜种子,但其油菜中“Roundup”抗性基因浓度却高达95%-98%的商业品质,这一事实让施迈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而孟山都公司则向法庭提供了证据,证明“Roundup”抗性基因不会意外感染施迈瑟的油菜。
法庭做出判决,施迈瑟在明知自己1998年种植的种子虽为传统油菜种子,但因感染了抗性基因而具备“Roundup”抗性特征,却仍进行播种,构成故意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尽管施迈瑟对自己的农田里的种子有果实支配权,但对于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基因,他未经授权不得使用,无论这种基因如何获得。
施迈瑟一审败诉后,此案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被形容为“一个农民与世界巨无霸种子公司之间的较量”。反转基因组织纷纷捐款资助施迈瑟继续上诉。施迈瑟上诉至萨斯卡通联邦上诉法院,2002年5月15日,联邦上诉法院维持了原判。
此案进一步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2004年5月21日,联邦最高法院以微弱优势裁定孟山都公司胜诉,但施迈瑟也获得了一定胜利,他无需为1998年种植的含有“Roundup”抗性基因的油菜支付赔偿,且免除了数十万加拿大元的诉讼费用。尽管官司已结案,但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至今仍未平息。
关于转基因作物,它们为一些种子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从上述官司中可以看出,种子公司热衷于开发转基因作物的原因在于其滚滚财源。与传统作物不同,农民在收获转基因作物后不能自留种子进行再种植,因为他们必须签订专利使用许可协议。种子公司这样做是为了控制转基因种子市场,避免侵权行为,保护公司股东的利益并确保足够的研发利润。
孟山都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种子公司,其2013年的年报显示,总销售收入达到149亿美元,其中毛利润高达77亿美元,利润率达到惊人的51.7%。除了制药行业,这样的利润率在其他行业是难以达到的。该公司将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费用,即15亿美元。从这些数字可以推测,孟山都每年从农民那里获取的巨大收益。
转基因作物也带来了一些争议和官司。一些种子公司在宣传转基因作物时因虚假宣传而陷入官司。他们大力宣传转基因作物可以增产,并声称转基因食品安全可放心食用。为了自身利益,一些受到种子公司资助的科学家可能会在转基因研究中夸大其优点,甚至捏造优点而隐瞒其缺陷和毒副作用。就像瘦肉精事件一样,为了名利,科学家可能会故意隐瞒其毒副作用,直到人们食用多年并出现健康问题后才被揭露。由于转基因科学家的研究结论广受质疑,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持谨慎态度。
转基因作物带来的利益与争议并存,种子公司与农民之间的较量仍在继续。在20世纪末,英国广告标准局对孟山都公司的一次广告推广活动提出了批评。当时,孟山都公司在英国投入了一项价值百万英镑的产品推广计划,然而广告中的许多内容却基于未经证实的科学研究结论。尽管公司后来公开道歉,但他们坚称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并非故意为之。这也暴露出跨国公司在推广产品时需要更加审慎地处理广告和宣传资料。
随后的几年里,孟山都公司因虚假广告宣传多次受到处罚。在巴西联邦法院的一次判决中,孟山都公司被罚款25万美元,并被禁止在巴西销售其转基因大豆种子。检察官指出,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孟山都公司的说法,即其转基因大豆能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这再次凸显了科学证据在广告中的重要性,任何宣传都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基础上。
除了广告问题,孟山都公司还积极游说和立法人员,以推动其转基因作物的市场准入和阻止对转基因食品销售不利的法律出台。据《卫报》报道,美国在欧洲的外交官甚至被指充当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种子推销员。为了推动转基因种子的销售,孟山都公司在推广上投入巨资,包括大量的游说费和宣传费用。
为了阻止加利福尼亚州通过转基因标识法,孟山都公司投入了810万美元进行游说和宣传。该公司和杜邦公司(世界第二大转基因种子公司)共同投入了巨额资金阻止联邦和各州出台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律。这些行为引发了公众对于大型公司与之间关系的关注和讨论。
与此《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耐旱转基因玉米虽然获得了美国农业部的市场准入许可,但对农民来说并没有带来额外的利益。类似的声音也指出,转基因作物的优势被夸大了。这也引发了公众对于转基因作物真实效益的质疑。
种子公司在推广转基因种子时,总是强调“增产”这一亮点。据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的报告分析,转基因作物增产的说法并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报告指出,过去15年的粮食产量增长主要归功于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和农业投入,而非转基因技术。转基因作物的产量数据通常是在最理想的生长条件下获得的试验数据,这并不具备实际意义。在实际种植条件下,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的产量并没有明显差别。
孟山都公司在推广其产品和技术时面临了诸多挑战和质疑。这也引发了公众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和效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此背景下,科学证据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需要更加严谨和透明的科学研究来支撑或反驳相关的宣传和主张。标题建议:《转基因作物真相介绍:增产神话下的隐忧》
“地球开放资源”组织的研究人员在深入调研后,于2012年发表了长篇报告《转基因生物的秘密与真相》。报告的领衔作者迈克尔·安东尼奥及其同事克莱尔·罗宾逊和约翰·费根指出,关于转基因作物能提高产量的宣传其实并无实证数据支持。在相同的耕作条件下,转基因作物的产量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甚至有些品种的产量还低于非转基因作物。
美国农业部在《农业经济报告》第810期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强调商业化转基因作物并未展现出增产潜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产量会有所下降。这一观点也得到了马克·艾奇,孟山都公司耐旱转基因作物课题组负责人的认同。他坦言,耐旱转基因作物并不能保证增产,其真正的作用在于为作物提供一种“保险”。这种“保险”并非万无一失,只有在耐旱期限内遇到降雨,才能确保作物的收成。如果运气不佳,即便作物具有耐旱性,依然可能因缺水而枯萎。
孟山都公司推出的转基因大豆RR在实际种植中产量平平。当推出新品种RR2时,尽管公司宣传其增产效益,但多个农场的研究数据并未验证这一说法。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同样显示,转基因大豆的平均产量并未上升。此事引起了消费者的质疑和的关注。西佛吉尼亚州检察长对孟山都公司的虚假广告行为进行了调查,指出农民因相信广告宣传而购买高价的种子,但最终并未获得预期的收益。
众多农业科学家也对此表达了疑虑,既然在美国如此巨大的农业投入下,转基因作物都无法实现增产,那么在北美以外的地区宣传增产是否过于乐观?特别是在南美、亚洲和非洲等依赖农业生产的地区,转基因作物的增产潜力是否真的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的和科学研究来解答。
随着孟山都公司转基因大豆专利保护期的到期,农民可以自由地种植这些作物,无需支付专利费用。这标志着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即将进入泛滥期。这也引发了新的担忧。一旦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发生基因交流(例如通过花粉漂移),传统作物可能会受到感染,导致基因污染。这种情况已经在美国和墨西哥等地被发现。建议建立传统作物种子储存库,保存足够的传统作物种子作为安全防范措施。这一建议旨在确保在未来出现关于转基因食品潜在危害的证据时,人类仍然可以依赖传统食品供应。《羊城晚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讨论。更多新闻请阅读相关报道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