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适用于七年级语文课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淮南子》及其神话背景,深入领会文言词汇如“触”“潦”“尘埃”等的使用语境与含义。学生将熟读并流畅背诵课文,全面理解文意及情节脉络。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翻译与小组合作,学生将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结合神话背景资料,从多角度细致分析人物形象及故事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远古先民改造自然的勇气与奉献精神,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汇的积累、课文的熟练背诵、神话深层寓意的解读。

难点:全面理解共工形象的多维性(英雄或叛逆者)及神话的现实启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多媒体展示:

通过展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相关插图或动画片段,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2. 背景铺垫:

简述共工与颛顼斗争的背景,为进入文本研读做好铺垫。

(二)文本研读(25分钟)

1. 朗读与翻译:

教师范读,学生跟随朗读,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重音。分组进行重点语句的翻译,如“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等。

2. 内容梳理:

小组讨论,概括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解读“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背后的象征意义。

3. 人物分析:

通过辩论活动,深入共工的形象,他是“英雄”还是“破坏者”?结合文本和神话背景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

(三)拓展(15分钟)

1. 神话与现实对话:

共工触山所反映的古人自然观,及其对现代环保的启示。

2. 对比阅读:

结合《夸父逐日》等其他神话,对比分析先民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总结“抗争自然”与“敬畏自然”的双重观念。

(四)总结与作业(5分钟)

1. 课堂总结:

归纳神话的文学价值及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强调文言文学习的要点与技巧。

2.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撰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短文《我眼中的共工》,以检验对课文人物及寓意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课件:包含丰富的神话背景、文言词汇及课堂讨论问题。

拓展材料:提供《淮南子》的相关选段以及其他神话故事文本,以供课外阅读与深入研究。

五、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评价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作业反馈评价:通过短文写作评估学生对人物形象及神话寓意的掌握程度。

此教案设计逻辑清晰,既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兼顾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需求。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