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五行四象之韵与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紫禁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伟大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每当我置身于其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其光辉的风采,更是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深刻哲理。本文试图从五行四象的角度,解读紫禁城深邃的文化内涵。
五行,乃中国古代哲学之基石。天地万物被归纳为五种基本物质:水、火、木、金、土。这五行相生相胜,循环不已,产生了四时四方。用五行的原理观察世界,便有了青、赤、黄、白、黑五色,宫、商、角、徵、羽五音,以及怒、喜、思、爱、恐五情。
紫禁城,作为帝王之居,五行思想在其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总体色彩看,宫殿及垣墙以红、黄为主调。红属火,主光大;黄属土,居中。红、黄并用,象征帝王之尊至大,为天下中心。
再观紫禁城的总体布局,分前朝、后寝两大部分。前即南方,属火,主大政;后即北方,属水,主寝居。五行思想贯穿其中,构建了紫禁城的灵魂。
具体到各个宫殿和设施的设置,五行理念同样深入人心。文华殿等属于文化、文治方面的设施多设于东侧,从木从春;而武英殿等兵刑、武备性质的宫殿则设于西侧,从金从秋。最典型的莫过于文华殿与武英殿,一文一武,拱卫着中央三大殿。
紫禁城的色彩分配也极为讲究。在黄瓦红墙的基调下,根据用途的不同,按五行、五色作了适当调整。皇子居住的南三所,瓦顶为绿色,寓意青少年的成长和蓬勃向上。文渊阁则不用黄瓦,而用黑瓦青砖,因为黑色代表水,以防书籍遭受火灾。中轴线北端御花园的天一门,墙体用灰色(黑色),与其所处北方水的方位相合,使整个紫禁城免受火侵。
午门外六科公署的分列也遵循文东武西的原则。“左祖右社”是《周礼》中的宫殿规制。若用五行来解释则十分清楚:左为东方属木,代表宗庙;而社稷为国家、社会之神,属金,故立社稷坛于西方。
紫禁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五行文化的载体。每一处建筑、每一处设计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置身其中,仿佛能感受到那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气息,让人不禁为之赞叹。五行思想及其衍生出的五色、四时等因素,对紫禁城的整体规划、布局及具体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象之理念,彰显壮观之气象。在五行学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四象的划分尤为引人注目。四象,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它们不仅是四方的象征,更代表了天子的统治权。北京紫禁城的设计以五行说为主导,其城池四围运用了四象原理。南门午门,又称五凤楼(凤为鸟类,即朱雀),北门原名玄武门,康熙时避玄烨讳,改称神武门。四象的运用表达了紫禁城为四方的中心,皇帝为四表八服的君主。
三垣,即北天中央的三垣星宿,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垣的划分与中国古代天文学紧密相连。紫微垣作为朝廷所在,更是与皇宫布局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天文学与社会、人生特别是宫殿、官吏的联系非常密切。紫微垣共有十五颗星,为中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皇宫模仿紫微形象,二者相互影响。北京紫禁城的总体布局无疑也是取象于紫微垣。如太和门、太和殿的春联体现了紫微垣与皇宫的对应关系。
皇宫的布局设计不仅借鉴了紫微垣的理念,也融合了太微垣的元素。太微垣作为天宫所在地,是天帝布政的地方,紫禁城前朝部分的建筑也借鉴了此理念。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三垣中各垣的星座数目不断增多,皇宫建筑则取其基本数字,追求神似之境界。
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及设计深受五行思想及四象、三垣等古代天文学理念的影响,体现了古代皇家对天地宇宙秩序的尊崇与追求。在太微垣之中,明堂三星熠熠生辉,它们排列成天子正殿的模样,与紫禁城中三大殿的宏伟数量相互呼应。太微垣还点缀着三组逐级上升星座,名为“三台”,宛似三大殿下的三台星象。而太微垣前方,左执法与右执法星座之间,构成了端庄的门扉,其中右执法之东又称为左掖门,这些设计无一不是模仿宫殿规则,使得星宿与宫殿之间形成了一种神秘而密不可分的关系。
天市垣作为三垣的另一部分,《晋书》中描述其为主持权衡、聚集民众之地,仿佛天帝的贸易场所。宫殿规制遵循着“面朝背市”的原则,而紫禁城中的“后市”则位于神武门外。在明朝时期,每月逢四便会开启内市,商贾云集,称之为“内市”,以区别于皇城之外的其他市场。内市所售卖的商品多为珍贵之物,如宣德铜器、成化瓷器以及景泰蓝等。
当我们探讨阴阳两极时,不禁要感叹其深邃的哲学含义。阴阳学说比五行说更为古老,其起源可追溯到河图的传说,即阴阳八卦之类的图案。在儒家经典中,阴阳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始祖。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认为,人文的初始源于太极,而阴阳学说是解释自然现象的重要工具。
阴阳学说的起源可能源于对日光的观察,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的思想家们发现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即阴阳两极。他们用阴阳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相互对立、相互消长的物质现象。《国语》和《老子》等古籍都渗透了这种思想。《易传》指出阴阳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到了战国末期,邹衍等人将阴阳学与天人感应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神秘的概念。经过汉代董仲舒等学者的发扬光大,阴阳学说流传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明清时期的紫禁城在设计上巧妙运用了阴阳理论。在前朝后寝、东西六宫、宁寿宫与慈宁宫区域等建筑中,形成了对比鲜明、错落有致、明暗结合、强弱得当的效果。前朝作为紫禁城的阳面,殿堂高大壮观,表现出阳刚之美,凸显皇权的神圣威严;后寝作为阴面,宫殿低小,作为日常起居之所,具有舒适安宁之感,侧重于表现阴柔之美。
东西六宫的设计体现了对称和谐、完整统一的审美思想。御花园内的绛雪轩与养性斋,一凸一凹,一低一高;堆秀山与延晖阁,一山一阁,刚柔相济。这些都是统一中的变化。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阴阳还可以作具体划分。太和殿作为阳中之阳,一切规格均达极限,集天地间正气于一身,金銮宝座矗立在中轴线上,彰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乾清宫为阴中之阳,规制效仿太和殿,高于后寝各宫殿。保和殿则为阳中之阴,在明代仅是皇帝御前更衣之所。坤宁宫为阴中之阴,明代作为皇后寝宫。如此看来,主次分明,乾坤位定,与皇帝、皇后的名分和谐无间。为了体现这种和谐关系,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的殿定名为“交泰”,寓意乾坤交感、天下太平。至清代,坤宁宫主要作为祭祀萨满教的场所,祭祀对象为鬼神,符合其阴中之阴的地位。
在数字上,故宫前朝各殿面阔、进深均为单数开间属阳,而后廷东西六宫进深则多为双数开间属阴。紫禁城建筑体现出的中国传统对称美也与阴阳学说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