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威猛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在历史学家的笔下,他被描绘成一个深刻且可怕的统治者。尽管在一位罗马历史学家的描述中,他貌似一个丑陋的侏儒,有着扁彝子、大头和宽阔的肩膀,几根稀疏的胡须,但他的存在却令人敬畏。
另一位历史学家则称,阿提拉以其高傲的姿态和独特的气质来展示他的超凡实力。他常常以高视阔步的姿态行走,并且有一个习惯,那就是骨碌碌不停地转眼球,仿佛对他给人们带来的恐惧颇为自得。阿提拉聪明过人,擅长驾驭蛮人,他的命令也总能得到众人的服从。
人们常常将阿提拉与13世纪的蒙古主成吉思汗相提并论,但这对伟大的匈奴王阿提拉来说却是不公平的。虽然成吉思汗对待俘谏和战争手段较为残忍,但阿提拉却明白毁坏战利品是无益的。他在战争中并不残暴,而是更倾向于让俘谏为他们效力,做有益的事。与成吉思汗一样,阿提拉也追求绝对权力,但不择手段。
阿提拉死时年仅47岁,他的死因极富神秘色彩。当时他正在意大利,决定迎娶青春美丽的少女依丽迪斯科为妻。在喜筵之后,二人消失无踪。次日,当人们发现依丽迪斯科昏迷不醒,而阿提拉则因鼻血不止而死亡时,无不感到震惊。
阿提拉,被称为古代欧亚大陆匈人最为人熟知的领袖和皇帝,被史学家誉为“上帝之鞭”。他曾率领大军入侵东、西罗马帝国,对两国构成巨大威胁。尽管他曾两次包围君士坦丁堡,并远征至高卢的奥尔良地区,最终在沙隆战役中被逼停止向西进军,但他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忽视。
至于阿提拉为什么停止进攻,原因在于他的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他们全民皆兵,擅长骑射,来去如风,擅长游击。他们的力量可能稍逊,但耐力极佳,擅长远距离奔袭。面对西方重骑士、重步兵的阵地战和坦克式推进冲锋,他们却毫无办法。攻城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而掠地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考虑到路途遥远以及攻打回报的问题,他选择了停止进攻。
在古代罗马,领养男孩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在上层社会的元老院阶层中。罗马家庭为了保持政治地位和继承男性继承人,往往选择领养男孩。领养不仅能解决生育问题,还能密切家族间的关系,培养巩固政治联盟。在帝国时期,这个制度也成为保证帝位顺利交班的手段。
罗马由有权势的家族统治,每个元老都有责任继承他们的产业、家族姓氏和政治传统。大家庭是一项奢侈的事情,需要支付丰厚的嫁妆和儿子进入仕途的费用。罗马家庭限制孩子的数量,避免超过三个。对于多子或无后的家庭,领养成为救命之方。许多富裕的人也毫不犹豫地将最大的孩子过继给其他家族。领养是一项昂贵的投入,需要家父的法定权利。被领养的孩子通常是最年长且健康、能力合格的。领养是加强家族间联系和政治联盟的方法,需要元老院的同意。领养并非隐秘或可耻的事,被领养的孩子也不必与原家族断绝关系。被领养的孩子通常能享受原家族和现家族的好处。几乎所有的罗马豪门望族都进行领养和过继孩子的行为。在古罗马的辉煌时代,领养制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共和国晚期和帝国时期。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被领养者当属屋大维。他原名Gaius Octavius,因被尤利乌斯·恺撒收养,从而更名为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屋大维的成长只是众多领养故事中的一桩,罗马的领养制度甚至还包容了跨越年龄界限的收养,比如Clodius,他的姐姐Clodia同样是一位引人注目的被领养女性。
这种领养习俗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那就是临死之人将孩子托付给他人监护。这种不正式的领养形式中,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拥有了类似家长的权力。独裁者苏拉在临终前将孩子托付给Lucullus,而奥古斯都则抚养了马克·安东尼的孩子。这样的做法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罗马社会对于领养制度的接纳与尊重。
在帝国时期,领养更是与帝位继承紧密相连。这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或家族的行为,而是涉及到国家权力的平稳过渡。二世纪时,除了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五贤帝都是通过领养家族外的贤才作为继承者,图拉真和哈德良便是通过这一制度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领养制度在罗马帝国被证实为一种比自然继承更为灵活且有效的帝位传承方式。它确保了未来的统治者具备才华、能力和军权。
与此相对照,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的亲生儿子康茂德虽为帝位继承人,却未能展现出称职的统治能力。他的统治时期被视为罗马帝国的转折点,自此之后,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至于那位被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为何没有攻打罗马,这其中原因复杂且多样。或许我们可以从领养制度中寻找一些线索。或许阿提拉对罗马的复杂政治格局和多变的社会结构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之他自身的战略考量,使他选择了其他的攻击目标。这仅仅是猜测。解密阿提拉为什么不攻打罗马的真相,需要更深入的历史研究和。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