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张廷玉为何落得晚节不保?究竟是谁把他推下了

今天迷奇闻网为大家带来关于张廷玉的晚年故事及其历史背景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历史人物的世界。

随着《雍正王朝》的热播,张廷玉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在剧中被描绘为一位忠诚、智慧、勤勉的大臣,深受雍正皇帝的信任和倚重。许多人通过这部剧了解到了张廷玉的一生,他的故事和经历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兴趣。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始终坚守“少说多做”、“坚定站位”、“至诚至忠”的原则,深得雍正皇帝的赞赏。他的演绎让人印象深刻,许多观众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现实形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雍正王朝》作为一部影视剧,其情节和人物塑造是基于原著小说和艺术加工,与真实历史可能存在一定差异。那么,历史上的张廷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我们来看一下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的赏识和恩宠。在《清实录·雍正朝实录》中,雍正皇帝的传位遗诏专门提到了张廷玉,称赞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特别是他参与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以及每年遵奉上谕的工作,都能详细传达皇帝意图,对社稷有功。雍正皇帝特别赐给他“配享太庙”的殊荣。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宗庙,只有对江山社稷有巨大贡献的皇亲或臣子才能享用。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的认可和恩宠之深。

张廷玉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步入朝以后的他,虽然得到了雍正皇帝的重用,被任命为“辅政四大臣”之一,但为何最终会得罪乾隆皇帝,甚至落得“晚节不保”的下场呢?这其中的原因,涉及到张廷玉与乾隆皇帝之间的博弈过程。历史上真实的张廷玉,其政治经验和智慧固然深厚,但终究难以斗过一个年轻且权力在握的皇帝。

在康熙朝,张廷玉虽然已经进入了权力中枢,但并未获得像《雍正王朝》中所描述的那样位极人臣的地位。他更多的是担任皇帝秘书的角色,为皇帝起草诏令、参与机务。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康熙朝没有受到皇帝的重视和赏识。相反,他的才华和忠诚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认可,为他后来在雍正朝获得重用打下了基础。

进入雍正朝后,张廷玉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他与鄂尔泰等人一同成为雍正皇帝的重臣,共同辅佐皇帝治理国家。随着权力的增大,张廷玉与鄂尔泰等人之间的党派之争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些争斗不仅涉及到个人的权力和地位,更关乎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张廷玉是一位具有丰富政治经验和智慧的历史人物。他在雍正朝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政治生涯也充满了挑战和波折。他与乾隆皇帝之间的博弈过程以及晚年的遭遇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大家对张廷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康熙皇帝临终之际,张廷玉的秘书才能得以充分展现。这一特质在其著作《漫怀园文存》中已有体现,书中详细描述了与雍正皇帝的交往过程。

在康雍之交,政务繁忙,每日都有数十次的谕旨需要传达。若有紧急奏事,皇帝会召其进入大内,听其口述大意,或于御前伏地书写,或隔帘递上几案。张廷玉迅速准确的记录并呈现给皇帝,其敏锐与细致完全符合皇帝的期望。再加上其父张英曾担任皇四子的师傅,刚刚登基的雍正皇帝在稳固自身势力时,将张廷玉纳入麾下。在康熙皇帝驾崩的次月,便迅速将其擢升为礼部尚书。

之后,张廷玉在雍正皇帝的特别重用和宠爱下逐步升迁。《清史稿·列传七十五》记载,他在雍正六年成为保和殿大学士,俗称的“内阁首辅”。与此另一位雍正朝的权臣——西林觉罗·鄂尔泰也逐步走向仕途的巅峰。

随着雍正皇帝的逝世和乾隆皇帝的继位,张廷玉和鄂尔泰之间的党争开始显现。《清实录·雍正朝实录》记载,在雍正皇帝临终时,他安排了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鄂尔泰和张廷玉作为辅政大臣辅佐新君。尽管后来两人辞去了“辅政大臣”的称号,但无疑他们已站在权力的顶端。

随着果亲王允礼的去世和“弘晳逆案”的影响,庄亲王允禄退出权力中枢,朝政大权逐渐被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人掌控。两人的党派之争逐渐明朗化,甚至达到“往往竟日不交一语”的状态。

对于刚刚登基的乾隆皇帝来说,如何处理这一党争至关重要。张廷玉和鄂尔泰是雍正朝的名臣,对乾隆皇帝有辅弼和拥戴之功,但同时也是乾隆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大敌。在乾隆皇帝眼中,他们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乾隆皇帝采取了雍正皇帝对付廉亲王爱新觉罗的策略,“欲取之,必先予之”。

乾隆皇帝不仅没有对两人的党争进行打压,反而采取了鼓励的态度。直到两大党派矛盾激化、两败俱伤,乾隆皇帝才开始对“鄂尔泰一党”进行疯狂打击。为了制约权力过大的张廷玉,乾隆皇帝开始培植新的势力,如钮祜禄·讷亲,逐步取代鄂尔泰的位置。然而此时的张廷玉已经年过花甲,年近七十。乾隆皇帝看似对其特殊关照,实则逐渐将其排除出权力中枢。

这场君臣之间的博弈背后隐藏着权力的争夺与重新分配。乾隆皇帝通过一系列手段试图达到权力的集中和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这场权力斗争既体现了皇权的威严与挑战,也反映了权臣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斗争策略。在乾隆皇帝的独特关照下,朝廷的格局逐渐演变为钮祜禄·讷亲一人的承旨局面,而历经三朝的张廷玉则逐渐被边缘化。这位深谙官场浮沉的老人,对于君臣关系的微妙变化,虽有所察觉,却仍秉持一贯的谨慎态度,严格遵循“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为政之道。

乾隆十一年,张廷玉的长子内阁学士张若霭的逝世,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在长子离世后,乾隆皇帝仍对张廷玉极为关照,甚至命令他的次子张若澄进入南书房。尽管如皇帝的垂青使得张廷玉得到一定程度的安慰,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以及“落叶归根”的老年情怀仍使他产生了归隐之心。

乾隆十三年,76岁的张廷玉以年事已高为由,正式向乾隆皇帝提出辞呈,希望荣归故里。他的这一决定似乎合情合理,因为在清朝,年过五十的官员即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致仕,而张廷玉此时已经76岁。他忽视了乾隆皇帝的自负以及自己作为历经三朝的老臣的身份。在乾隆皇帝看来,年龄只是考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官员的忠心。

乾隆皇帝驳回了张廷玉的辞呈,并给出了三个理由。他感谢张廷玉受到的皇祖、皇考的深厚恩泽,不应辞官;考虑到自己对张廷玉的多年栽培,张廷玉也不应离去;乾隆皇帝甚至用反问句表达了他对张廷玉的挽留。很明显,乾隆皇帝认为张廷玉提出辞呈是因为对自己的不满和对被排挤的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张廷玉选择辞职的时间——乾隆十三年,恰逢乾隆皇帝执政态度转变的关键时刻,官场生态变得紧张而恐怖。张廷玉似乎撞上了枪口,急于从复杂的政局环境中脱身,他在乾隆十四年的正月和十一月两次提出辞呈。经过多次努力,他终于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同意,而且乾隆皇帝还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预示着他未来可能的善终。

历史上的张廷玉更视爵如命。在离开京城之际,他最为关心的是雍正皇帝亲赐的“配享太庙”资格是否仍被认可。他担心身后是否能继续享受这一大典。此时的张廷玉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清高和谨慎,心中充满了焦虑和虚荣。虽然“配享太庙”是雍正皇帝的遗命,已经久成定命,但张廷玉仍然需要向乾隆皇帝确认这一恩赏。

乾隆皇帝虽然对张廷玉的表现有所不满,但并未有收回恩赏的意思。对于张廷玉的奏请,他虽然心中不满,但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给予了一首诗作为凭证。这首诗表达了张廷玉的请求触动了乾隆皇帝的同情和悲伤,同时也确认了先皇的遗诏和恩赏仍然有效。张廷玉与乾隆皇帝之间的纷争,可谓是一场激烈的君臣博弈。从乾隆皇帝的诗作中,可见其对张廷玉的不满,尤其是在张廷玉能否“配享太庙”的问题上,双方的矛盾尤为突出。

张廷玉,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可谓起伏不定。原本,张廷玉因先皇遗诏的恩典,得以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然而他却因不识时务,在谢恩时仅派子前往,惹怒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为此大发雷霆,对张廷玉进行训斥,虽然最后仍给予他配享太庙的待遇,但其中的波折尽显乾隆皇帝的威严与张廷玉的惶恐。

张廷玉的“作死”行为并未停歇。在乾隆十五年的春天,当乾隆皇帝的长子离世,张廷玉在永璜刚过初祭之时,便提出“归田养老”的奏请。这无疑再次触怒了乾隆皇帝,使得君臣关系进一步恶化。乾隆皇帝将配享太庙的资格名单交给张廷玉,让他自行考虑是否配得上与那些功勋卓著的臣子并列。张廷玉在回奏中表现出深深的惶恐与自责,最终失去了配享太庙的资格。

此后,张廷玉的命运似乎一直坎坷。他被四川学政编修朱荃牵累,被命令收回历年颁赐的物品。在这个过程中,乾隆皇帝逐步打压张廷玉,完成了皇权集中的目标。在张廷玉病逝后,乾隆皇帝又展现出宽仁的一面,做出“眷顾老臣”的姿态,彰显其帝王心术的老道毒辣。

这场君臣博弈,最终以乾隆皇帝的完胜告终。对于张廷玉而言,他在生前经历了种种波折与打压,却在死后获得了配享太庙的资格。不知他若泉下有知,会如何看待这一结局?乾隆皇帝的帝王心术,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感叹其手段之高明。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