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冬月的风雪狂舞,如神人撕碎的棉花球般的雪花从漆黑的天空纷纷扬扬飘落。在这偏僻的小村庄,唯有一户人家灯火通明,大开的家门在狂风中摇摇欲坠,仿佛随时将被风吹走。
(一)案件重现
11月18日凌晨3点,吉林东辽县某派出所接获一通报警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女人充满恐惧的声音,她声称外面有一个人长时间徘徊,令她感到无比害怕。
在这风雪交加的深夜,报案人的声音里除了恐惧,还透露出几分欲言又止。考虑到报案人可能正面临危险,派出所民警立即派遣警力赶往现场。
警方在前往现场的途中不断尝试联系报案人,但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当拨打第十几通电话时,一个声音微弱的男孩接了电话,只说了一句“救命”,然后提到了“他捅了我妈”。之后,电话便断了。
警方赶到现场后,发现中年妇女李慧(化名)已经惨死,身中数刀。土炕上的小男孩刘明(化名)受重伤昏迷。警方初步调查后,排除了财物损失的可能性,推测凶手可能是为了某种不为人知的原因行凶。
现场小村仅有两个机动车出口,但都没有发现其他车辆痕迹,警方推断凶手可能无交通工具,因此逃离范围有限。为了封锁凶手的外逃路线,警方在村庄及周边设置了多个卡点,同时对山间小路也进行了严密监控。
负责走访的民警了解到,李慧一家三口是外地人,丈夫刘天(化名)在矿场工作,平日里李慧在家务农。村民对这家人的评价都不错,刘天被描述为实在人,李慧也为人和善。这一切似乎表明这起案件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动机。
警方通过对现场的进一步排查,发现了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内有酒瓶,视野极佳,可以一览无余地观察到受害人家的情况。警方怀疑凶手可能在此处潜伏等待时机。经过调查,有目击者称在案发当天下午看到一名可疑男子在附近徘徊,名叫周晓龙。进一步查询后,警方得知周晓龙真实姓名是周志贤,是邻村的一个不务正业的人。
警方到达周志贤住处时,却发现他不在家。考虑到他的行为和不正当职业,警方高度怀疑他是本案的重大嫌疑人。为了抓捕周志贤,警方在包围圈内进行了大规模搜查。
最终,警方在一处电信基站附近发现了可疑足迹,并怀疑周志贤就藏在附近的林子里。于是警方设下计策,假装撤离村庄,暗中观察周志贤的动向。果然,急于逃跑的周志贤露出了马脚,最终被捕。
被捕后,周志贤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原来,他与李慧之间存在一段不为人知的暧昧关系。当李慧试图断绝这段关系时,周志贤无法接受,因此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和悲剧。
李慧的决绝,让周至贤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在11月18日的那个夜晚,他悄悄潜伏在窝棚之中,眼见着夜色中的丈夫离家前往矿场,他的心中涌起了无尽的哀伤与愤怒。随后,他来到李慧的住处,试图挽回这段感情,然而得到的却是冷漠的拒绝。那一刻,愤怒与绝望交织,他失去了理智,将李慧残忍地杀害,甚至将熟睡中的孩子也卷入了这场悲剧。
离开现场后,周至贤逃入了两村之间的深山,心中充满了悔恨与绝望。他想要结束这一切,用头撞击电信塔底,但生命并未因此终结。在18日晚看到警车离去后,他心生一计,决定回家补充食物,然后喝下农药,以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周至贤的所作所为,是对所谓“最爱的人”的残忍背叛。在面对警方时,他却坦然表示从未后悔。
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周至贤的行为与犯罪心理学的初犯特征相吻合。初犯,是指在犯罪心理支配下,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后实施的第一次犯罪行为的人。这类犯罪人具有独特的基本特点: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已形成犯罪心理结构,犯罪行为是在这一心理结构支配下预谋进行的,并且容易反过来强化原有的犯罪心理。
周至贤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初犯的心理特征。在实施犯罪行为前,他经历了明显的动机冲突——不良需求和守法、道德意识之间的冲突。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特征以紧张和恐惧为主,程度取决于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结构。而犯罪后,他经历了多种心理体验:自满、恐惧、心虚、紧张和悔罪等。这些心理状态在周至贤的逃亡过程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初犯和偶犯虽然有时被相提并论,但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初犯经历了激烈的动机斗争和犯罪心理的发展过程,而偶犯则通常在特定的犯罪情景下,瞬间产生犯罪心理。对于周至贤来说,他的犯罪行为是有预谋的,属于初犯而非偶犯。
这个悲剧性的案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初犯的心理机制和行为特点。也提醒我们,面对犯罪,需要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