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揭秘宋辽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公元1004年秋,即景德元年,辽国的萧与率领倾国大军南下深入宋境,似乎要一统天下。这一消息传到汴京,宋廷顿时陷入一片慌乱。许多大臣主张南逃,而宋真宗也曾动摇。但在宰相的力劝下,他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并在澶州城下以八牛射杀了辽将萧挞览。辽国因种种原因,很早就通过降将王继忠与宋朝暗中沟通。宋真宗同意议和,并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最终,在十二月间,辽宋达成协议,两国结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向辽国支付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在宋朝也被称为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对于这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条约,后世的解读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宋朝当时以及之后的时期,很多人认为这是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是一份屈辱的条约。近现代以来,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的影响,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武力冲突的例子,避免了惨烈的战争,两国统治阶层的勇气和智慧都值得称赞。

那么,我们回顾一下这场冲突的前因——为何要兴师动众,讨伐宋朝。宋朝在太宗在位期间,先后两次对辽朝发动进攻(分别是979年和986年)。其战略目标是收复战略要地,将契丹势力逐出,确保大宋北部边境的安全。这两次战役都以宋军的惨败告终。尽管战场在辽朝境内,但也给当地带来了混乱和破坏。对于辽朝内部的强硬派来说,这是一种难以接受的耻辱。

实际上,辽朝的大举南进更多的是一种虚张声势,其真实战略目的不过是想收复关南两州。但由于宋军的顽强抵抗和辽军缺乏攻坚能力,始终无法夺取最重要的堡垒瀛洲。于是,辽军临时改变攻击目标,绕过坚固设防的地区向南推进。从战略角度看,这已经是失败了。

当辽宋双方在澶渊对峙时,宋军擅长防御作战,而辽军则拥有野战的优势。尽管澶州并非重点设防的地区,但辽军不仅未能破城,反而被宋军的伏射杀了统帅萧挞凛。这表明辽军要么没有攻坚的思想准备,要么完全不具备攻坚能力。

真宗在寇准的逼迫下亲临澶州战场。如果辽军有能力破城俘虏真宗,那么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必将占据绝对优势。但辽军接受谈判的决定,显然是在评估自身实力无法破城、后路有被切断的危险的情况下做出的。由此可见,当时的战略优势实际上在宋朝一方。

作为战争的发起方和入侵者,辽军在相对劣势的情况下接受了岁币的支付后安然撤退。“澶渊之盟”不能算作公平的协议,被视为屈辱的城下之盟并不为过。

接下来,我们详细一下“澶渊之盟”对辽宋两国的影响。从维持和平的角度来看,该协议确保了两国间相对长久的和平。对辽国而言,岁币的获得是重要的财政收入补充,减轻了百姓负担,间接维护了统治稳定。而对宋朝来说,尽管支付的岁币对经济有一定影响,但在两国边境的榷场交易中,商人能轻易赚取利润,损失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王朝军人的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贵优势,却在不经意间被轻易葬送。那些参战的勇士,以及坚守在其他岗位的军人,面对这样的局面,必然会产生深深的疑惑:我们的战斗,究竟有何意义?朝廷既然已选择用金钱的方式解决与敌国间的军事冲突,而且似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为何还要让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去赴汤蹈火?军人的使命,难道仅仅只是为了朝廷而战,而不再是保家卫国吗?那么,平日里那些艰苦的训练,又究竟是为了什么?

随着和平的延续,北宋的军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锐气(驻扎在前线的军队仍英勇无畏)。他们变成了朝廷巨额资金供养下的摆设,战斗力日渐衰退。尤其在北部边境,与辽朝对峙的军队堕落得更加彻底。士兵们失去了尊严和荣誉,甚至正经人都不愿投身军旅。士兵素质的低下,让人忧心忡忡。一旦战争再起,如何指望这些毫无战斗力的军队去保卫家园?

“澶渊之盟”的签订,无疑是一个典型的短期利大于弊,长期弊大于利的决策。它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无奈。伟大的领袖曾深刻指出:“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这个盟约,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北宋王朝在享受短暂和平的也在为未来的危机埋下伏笔。这一决策的背后,是无数军人的生死疑问,是无数家庭的忧虑与期盼。

这样的王朝,这样的军队,让人不禁感叹。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和平,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如此脆弱。他们日复一日的训练,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决心,究竟能否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