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李鸿章为何要杀降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杀降”,这是历来被人们视为违背道义、有违的行为。背后的故事,让我们跟随风趣网小编一同探寻。

历史上,坑杀降卒和杀害投降的士兵的行为,都给他们留下了不义之名。有古语警示:“杀降不祥”。其含义是,这样的行为将可能带来恶果和报应。

回溯到1863年,苏州的太平军守军在向淮军统帅请降时,却遭遇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更令人震惊的是,太平军的八大将领,在李鸿章的宴席上,全部遇害,史称“苏州杀降”事件。

这件事的背后似乎隐藏着更多的故事。

我们必须认识到,李鸿章并非不明事理之人。他深知“杀降不祥”的道理,也明白丧失诚信对于一个军事将领来说意味着何种后果。他曾接受太平军常熟守将骆国忠的投降,并且宽容地对待他,这为他赢得了招降纳叛的好名声。苏州的太平军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愿意向他投降。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李鸿章并非一开始就蓄谋要杀降。相反,他是在受降之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才改变了主意,从纳降转变为杀降。这其中必然有隐情。

要了解事件的真相,我们必须回顾李鸿章在江南一带的征战历程。

在苏州杀降之前的一年,即1863年,李鸿章率领淮军配合由英国退役军官戈登率领的雇佣军——“常胜军”西征苏(州)常(州)。他们在攻打江苏太仓的太平军时遭遇了诈降事件。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险些丧命,其所部也伤亡惨重。这次事件无疑给李鸿章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怀疑。他肯定会怀疑降将的忠诚度,苏州杀降事件也许就是受到了这次事件的影响。

这并没有影响淮军和常胜军的战斗力。他们继续征战,攻克了太仓、昆山等地。但在苏州,他们遭遇了忠王李秀成的顽强抵抗,导致伤亡惨重的不利局面。一纸诏书召回李秀成回天京 (今南京) 救援,苏州城的防守任务便交给了慕王谭绍光。同时守城的还有纳王郜永宽等人。

李鸿章得知纳王郜永宽等人与谭绍光有矛盾,于是有了离间二人、招降郜永宽的打算。他派原太平军降将程学启与郜永宽联络。在程学启的劝说下,郜永宽决定以杀主将谭绍光为投名状,动员其他守将一同向李鸿章投降。但要求戈登担保,并与其他降将结为兄弟。条件谈妥后,双方约定以头裹白巾为标志。事情并未按照预期的那样发展。当这八位降将带着谭绍光的首级投降后,他们要求兑现承诺的官职和待遇。在程学启的强烈建议下,李鸿章最终同意杀掉这八位降将。这个决定并非轻易做出的。在决定之前,李鸿章经历了激烈的内心挣扎和思想斗争。他在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后,最终做出了决定。这场宴会上的气氛紧张而沉重。当郜永宽等人欣然赴宴时,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命运转折。席间,李鸿章命令捧出八顶红翎顶戴作为诱饵时的心情之复杂难以言表。这场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细节错综复杂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一事件对当时局势的影响以及它对李鸿章个人形象和历史地位的影响等等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这一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训在历史的长河中,李鸿章的身影再次浮现,这一次的事件发生在他的重要时刻,他作为清朝的高官,面对一群投降的士兵,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当时,李鸿章被众人簇拥,头戴翎顶,一派威严。他却在此时悄然离去,留下一场精心策划的戏码。他让副将代替自己陪酒,自己则暗中策划一场阴谋。当八人得意洋洋地戴上投降者的冠冕时,李却悄然出动伏兵,瞬间将这八个降将的头颅割下。血腥的屠杀在城内蔓延,“一声炮响,四起杀声”,苏州口音的人被“放归”,而南京以西的安徽两湖人则遭到无情的屠杀。据说,李鸿章此次行动导致逾两万人丧命。

这一事件震惊了朝野,人们纷纷议论李鸿章的残忍和不义。曾国藩作为他的老师,却大赞他的“眼明手辣”。这一事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反响。外国人也对此事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谴责。英国担保人戈登对此极为愤怒,扬言要杀死李鸿章以平息民愤。李鸿章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李鸿章并非毫无策略。他深知如何处理这场危机。他一方面向英国总税务司赫德求助,请求调解此事;另一方面则向戈登表示愿意承担罪责并接受惩罚。他也在朝廷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操作,最终平息了这场风波。戈登最终接受了朝廷赐予的荣誉和奖励,但仍然对苏州的杀降行为表示不满。

李鸿章在信中解释了他的行为:“此事虽太过不仁,然攸关大局,不得不为。”无论他的解释如何,苏州杀降事件的影响已经产生。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这一事件的评价是:“杀降背公理一也,负约食言二也,欺戈登负友人三也。”这三罪在某种程度上对李鸿章的杀降行为进行了盖棺定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李鸿章的行为可能是出于对大局的考虑和对威胁的应对。一方面,淮军受降人数众多,威胁到了曾国藩的湘军地位;另一方面,他可能希望通过这一行动展示自己的忠心和对恩师的尊重。无论如何解释这一行为都反映了他的凶残和不讲信义的作风。这一事件对李鸿章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