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医改第六年仍问题多多 医改办何去何从

烟花三月,春意盎然,新的四季轮回正在展开。在这充满生机的季节里,国家医改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积蓄着新的力量。

在初春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作工作报告,针对医改提出了“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明确方向。仅仅一周后,国务院常务会议便部署了2014年医改的重点工作,强调发挥市场作用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紧接着,一场关于深化医改的研讨班在北京举办,吸引了来自地方和部门的35位省部级官员以及37位省级卫生计生委主任的参与。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在研讨班上详细阐述了下一步医改的五大方向,包括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社会办医、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以及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等。

2014年,新医改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历程。在这期间,基本医保实现了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大病医疗保险试点也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随着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公立医院的市场垄断以及民营医疗能力的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

供需缺口的矛盾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尤为明显,这也使得加快社会资本办医变得尤为迫切。但医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能协调。其中,国务院医改办在协调各方面资源、推动医改进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期,关于国务院医改办的归属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问题背后实际上是如何在医改过程中有效协调各个相关部门。随着公立医院的改革成为重中之重,这一问题的解决显得更为迫切。

在决策层的推动下,地方上的医改工作已经开始推进新的阶段。从决策层的部署来看,“提速”和“扩面”是未来的两个关键词,特别是在公立医院的改革上。

4月1日,湖北省卫计委召开了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讨论了该省医改专项领导小组的职责分工、议事规则和今年的重点任务,并开始未来的工作思路。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今年将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覆盖全国50%以上的县市。

为了推进这一改革,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公布了第二批700个试点县的名单。这意味着以县级医院为切入点的公立医院改革正在不断“扩面”。

在新医改实施的几年中,国务院医改办始终发挥着部门协调的关键作用。回溯历史,其起源可至2008年。当时,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成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发改委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自此,医改办正式落户发改委。

此后,医改办主任一直由发改委副主任兼任,包括张茅、朱之鑫等人。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文件中透露,国务院医改办的机构设置已经明确,专职负责医改工作。其架构稳定,除了主任之外,还有数名副主任。其中,胡祖才、刘振秋、徐善长和张汉东都曾担任此职务。

孙志刚是担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时间最长的人。他在安徽期间参与了医改的创立,为“安徽模式”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模式后来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主要参考范例。随着2013年的机构调整,孙志刚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担任副主任,并继续担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国家卫计委成立了体制改革司,承接了国务院医改办的职能。

在这一进程中,国务院医改办不仅负责组织协调各方研究落实医改的重大方针政策,还涉及公立医院改革等关键领域的推进。与此一个国家级别的医改智囊团——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也于2011年成立,汇聚了来自各领域的专家,旨在提供独立的政策建议。

时光荏苒,公立医院改革虽始于数年之前,但至今尚未完成。今年的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目标。这类问题的根源不仅仅局限于卫生与社保部门之间。

在公立医院改革的初始阶段,卫生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分歧便已显现。卫生部门期待预算经费的到位,而财政部门则希望先确定公立医院改革的方案。这种分歧无疑减缓了改革的步伐。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公立医院改革尚未有成功的样本。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在两会期间表示,五年的医改并未取得明显的突破。

除了这一核心问题外,人事、价格、编制等方面的管理权限也归属不同部门,使得改革进程更为复杂。国务院医改办承担着协调各部门利益的职责,期望能够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对此,中国社科院助理研究员陈秋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医改办应具备权威和能力两个关键特征,以确保改革的协调、督促和推进。

自国务院医改办迁至国家卫计委以来,时间尚不足一年。目前,由其牵头制定的政策文件寥寥无几。多位接受采访的医改学者表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多种复杂原因造成的。目前,对于国务院医改办的设置确实存在一些担忧,主要是关于如何协调各部门的问题。对此,国务院参事邓小虹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医改办放到卫生部门是错误的。他认为医改办应该在国务院层面协调各相关部门政策,确保综合改革的效果。

随着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廖新波也曾强调,医改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改革,需要协同、系统、有权威地推进。关于医改协调机构应如何设置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专家表示,如果国务院医改办能够重新归位于发改委,将是一个积极的改变。也有学者认为医疗服务的定价机制是医改的重要部分,这部分归发改委物价部门管,因此改革的关键在于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和定价权的掌握。对此,北京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医改专家顾昕表示,医改的重点在于职能的转变和市场资源的配置。但无论如何,医改协调机构在整个医改推进过程中的作用仍不可忽视。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各方对其改革推进的力度也有了更多期待。理顺关系而言,由国务院直管或由深改小组管辖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最终,医改需要成为一把手工程,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并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近日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并针对当前医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让党政一把手担任人民健康委员会主席或领导小组组长,以此提升医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

刘远立表示,无论医改办被置于何种位置,他更为关注的是医改相关政策和措施是否能够真正明确目标并实现有效实施。他强调,医改的目标是为了人民的健康福祉,因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紧密围绕这一核心。

在他看来,党政领导在医改中的参与能够为人民健康提供更坚实的保障。他相信,通过让党政一把手担任相关职务,能够更加高效地推动医改工作的进行,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执行。这一提议无疑为医改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刘远立还指出,医改不仅仅是一个政策或措施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全社会、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他呼吁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医改工作的深入进行。

对于未来医改的发展方向,刘远立表示将继续关注并深入研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更多关于医改的新闻和动态,请广大读者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以获取更深入的了解。

刘远立的观点为我们理解当前医改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未来医改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考。让我们共同期待他在未来的医改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民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