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审美吗?今天,风趣网小编带你探寻关于“以肥胖为美”的真相。
关于“以肥胖为美”的说法,虽然流传甚广,但史书中并无此说。人们认为唐代“以肥胖为美”,主要是基于杨贵妃的体态、唐人的仕女画以及后人的文学作品。历史的真相往往经得起推敲。
要真正了解唐朝的审美观,我们不妨从唐人的作品入手。我们可以看看唐代的诗歌。唐代是诗歌的繁荣时代,一提及诗歌,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唐诗。通过阅读唐诗,我们发现,诗人们其实更倾向于赞美身量苗条的女子。
以白居易为例,这位诗人风流倜傥,他的生活中有两个侍妾,分别是善歌的樊素和善舞的的小蛮。唐孟棨的《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姬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今天我们也常用“小蛮腰”来形容女子的身材苗条,腰围纤细。如果白居易真的喜欢丰腴的女子,那么这样的描述显然与之不符。
我们还可以看看贯休的诗《白雪歌》,其中写道:“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这强调了无论身份地位如何,人们都不应像鸡狗那样只顾吃喝,养成肥胖的躯体。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人更倾向于纤细的审美观。
其他文献材料也支持这一观点。《次旧闻》、《唐语林》等唐代文献记载,某太子在担任太子时,因权相的诬陷而整日忧愁,须发皆白。唐玄宗看到儿子的悲惨生活后,派京兆尹“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这里特别强调女子的身材要细长白,即身材纤细、高挑、皮肤白皙的女子才是美女。
至于杨玉环,她是四大美人之一,但并不意味着她真的很胖。事实上,关于杨贵妃身材肥胖的记录确实存在,如《开元天宝遗事》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杨贵妃的胖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夸张,可能只是微胖而已。她经常要跳《霓裳羽衣舞》,如果身材过于肥胖,是无法完成这样的舞蹈的。
我们常使用的成语“环肥燕瘦”其实是源于苏轼的《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苏轼在诗中提到“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增!”这种说法便逐渐流行开来。苏轼本人体形不算高大且喜欢吃肉,所以肥胖是不可避免的。他在诗中突出“环肥燕瘦”,可能也是想将杨贵妃引为“同调”。苏轼并没有见过杨贵妃本人,所以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臆想杜撰的成分。
而杜甫则见过杨贵妃本人,他也曾写诗描绘杨贵妃的美。在《清平调三首》的第二首诗中,杜甫写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红装。”飞燕的身材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苗条,能够跳“掌上舞”,可见是多么的窈窕。
“以肥胖为美”的说法并不准确。唐代的审美观念更倾向于身材纤细、高挑、皮肤白皙的女子。杨贵妃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肥胖,只是微微有些胖而已。李白在诗中巧妙地以杨贵妃为赵飞燕的化身,如果杨贵妃的真实形象确实较为丰腴的话,这种比喻似乎显得并不那么贴切,甚至带有些许的讽刺意味。这究竟是何原因,为何杨贵妃并未对此表现出丝毫的愤怒?实际上,从已知的资料来看,杨贵妃在欣赏完李白的诗作后,心情是愉悦的。
为了更深入地探索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赖文字记载,还需要参考唐朝的宫廷画作和仕女图。以《步辇图》和《簪花仕女图》为例,这两幅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视角。在《步辇图》中,簇拥着唐太宗前行的九个仕女,无论是抬撵的、打伞盖的,还是执扇的,她们的身材都纤细轻盈,并无肥胖之态。
至于《簪花仕女图》,虽然其中的一些女子体态略显丰腴,但这更多的是已婚贵族妇女的雍容华贵。而且,这些少妇已非妙龄少女。即使退一步说,这些妇女体态丰腴,但也绝对不失轻盈之美。
我们也可以从历史的背景来探讨这个问题。尽管我们常常谈论“盛唐”,但唐朝的盛世并没有持续太久,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衰落的阶段。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即使是盛世也无法与今日相比。在今天,仍有吃不饱饭的情况,何况在唐朝呢?即使唐朝有“以肥胖为美”的审美风格,这种审美也是局限于贵族阶层,尤其是已婚妇女。但她们的“胖”,更多的是一种“微胖”的状态。对于普通家庭的女子来说,能够吃饱已是奢望,又何求丰腴呢?
这也解释了为何《步辇图》中的宫女以及白居易笔下的小蛮,她们的身材都如此纤细。因为她们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代表了一般老百姓女子的形象。
参考的文献有《开元天宝遗事》、《次柳氏旧闻》以及《唐语林》,这些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这个问题的宝贵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