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奶粉遭遇信任危机,洋奶粉趁机席卷国内奶粉市场,并连续大幅度涨价。现在,国内市场上的洋奶粉零售价比境外高出数倍,令人震惊的是其背后的暴利现象。
一位专家透露,尽管一罐奶粉的成本不超过百元,但洋奶粉在国内市场的售价常常高达三四百元,比境外贵一倍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打着“洋奶粉”旗号的中国特供奶,价格离谱,对消费者产生严重的误导。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进口奶粉的数量和价格都在增长。一方面是因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则是行业暴利的驱使。现在,洋奶粉的竞争正在向中低端市场延伸,各种中小品牌和杂牌“洋奶粉”蜂拥而入,直接蚕食传统的国产奶粉市场。
那么,“洋奶粉”的暴利到底有多惊人呢?以某些品牌为例,其在新西兰或澳大利亚的零售价比在中国市场上要便宜一到两倍。按照今年上海海关的进口奶粉平均价格计算,每公斤奶粉的成本大约在32元人民币左右。即使加上包装、运输和销售费用,每罐奶粉的成本也不会超过百元。一些洋品牌奶粉的零售价却高达数百元。
业内人士介绍,一些“贴牌”奶粉进入中国的成本价每罐只有80至100元,但其终端售价却超过了数百元。更令人震惊的是牛初乳奶粉的暴利现象,尽管其成本比配方奶粉还要低,但由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些品牌牛初乳粉产品的毛利率高达十倍以上。由于相关标准的缺失,中国近期已暂停对牛初乳复合粉的进口。
除了牛初乳奶粉外,其他进口奶粉品牌的毛利率也非常惊人。美赞臣等洋品牌奶粉的毛利率超过60%,甚至有的超过70%。业内人士透露,进口奶粉在国内市场的毛利润至少超过50%。而自2008年以来,洋品牌奶粉经历了几次提价潮,每次提价幅度都在10%左右。经过几轮提价后,现在每罐奶粉的售价至少上涨了数十元至上百元不等。
专家认为,“洋品牌”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持续提价,是因为消费者对本土奶粉的不信任导致的。自“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洋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上升到超过国产奶粉。据统计,“洋品牌”在中国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八成以上。目前整个婴幼儿奶粉市场规模约为数百亿元,“洋奶粉”占据了数十亿元的市场份额。同时数据显示进口奶粉正在向中低端延伸市场扩张,近十年来逐步蚕食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并造成严重的市场信任危机问题凸显至出现生存困境.。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上海海关统计显示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占比超过一半的市场占有率并且在数量上超过七成这也表明消费者对洋品牌奶粉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虽然价格较高但仍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反映出国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和对国外品牌的信任度增加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未来国产奶粉需要在质量保障品牌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认可同时也需要部门的监管和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健康的需求总之在面临市场竞争和消费者信任危机的情况下国产奶粉行业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同时借鉴洋奶粉的优势改进自身的不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国产奶粉行业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并借鉴洋奶粉的优势改进自身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部门的监管也至关重要,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健康的需求。在今年一月份,上海海关关区内的进口奶粉平均价格已经攀升至每吨5103美元,同比涨幅高达50.4%。面对这一连串的涨价潮,进口奶粉的价格显然已经出现了显著上涨。而相较之下,国产奶粉的涨价则显得底气不足。从统计数据来看,自2006年以来,国内奶粉的平均销售价格仅从每千克80元小幅上涨至约100元。专家指出,国产奶粉的市场定价能力相对较弱,其涨价更多是基于成本压力,而非市场需求的提升。在日常销售中,国产奶粉主要定位于中低端市场,尤其是一些区域性品牌,很难像高端奶粉品牌那样拥有超额利润空间。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高,因此贸然提价可能会失去部分消费者。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海外奶源+本土营销”的策略。例如纽瑞滋奶粉,它采用新西兰本土奶源,并在当地完成生产包装,之后原罐进口到中国。类似的企业还有合生元、光明乳业等,它们都选择了在海外寻找优质奶源,然后结合本土的市场营销策略,以期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的份额。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品牌身份的问题。究竟是“国产”还是“洋奶粉”,有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表示,对于像雀巢这样的企业,其在瑞士的销量可能并不大,更多是在全球其他国家进行销售,因此很难说它是哪个国家的品牌。对于划分标准,无论是母公司所在地、品牌注册地还是产品生产地,业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这也导致了部分国内企业在宣传中过分强调自己的“洋”身份,而对其他方面有所模糊。
即便是纯正的“洋奶粉”也并非是“质优”的代名词。近年来,“洋奶粉”也频频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对于“洋品牌”出现的品质问题,却出现了“选择性忽视”,这种现象更值得我们深思。专家指出,对于中国乳企而言,提高养殖水平、改善奶源品质才是关键,而不能仅仅依赖傍上“洋”身份。企业宣传时需要更加透明,全面披露信息,避免过分夸大宣传,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
一个品牌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同需要时间的检验。随着消费者辨别能力的提升,他们会更深入地了解品牌的背景。如果消费者发现某一品牌主要是国内运营、国外代工,那么对品牌的认可度可能会受到影响。企业需要在品牌建设上做出更多努力,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上海大学教授顾骏坚信,中国的乳制品行业要想赢得人们的信任,就必须深入扎根,重构信心体系。乳制品企业需要通过公开透明的生产方式,展示其对品质的承诺。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强奶业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加大奶牛养殖等基础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将引导奶农走向科学养殖、规模养殖的道路,增强他们对奶源风险挑战的抗御能力。
在这一进程中,质量控制和产品研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引导奶业加强质量控制,推动诚信体系建设,这不仅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还能够吸引更多高端消费者的关注。与此严格监管是确保产品品质和行业诚信的关键措施。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乳制品企业可以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加大对进口奶粉的替代力度。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也在相关函件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们强调,为了提升国产乳制品的竞争力,除了加强质量控制和产品研发外,还需要引导奶农进行科学养殖和规模养殖。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奶源质量,还能够增强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树立品牌形象、增强高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乳制品企业的重要任务。
在未来发展中,中国的乳制品行业需要继续努力,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品质,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只有这样,国产乳制品才能真正实现崛起,与国际品牌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