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条微博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爆料称,某些食品中竟然含有工业明胶,尤其是老酸奶和果冻。这一消息如同一颗,在消费者中引发了巨大反响。究竟真相如何?我们来一竟。
让我们澄清一个事实:食品级明胶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用于增加食品的稠度和口感,它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工业明胶则是由皮革下脚料等制成的,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赵普的微博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关注和讨论,不过随后这两条微博都被删除。但经过记者调查,市售的酸奶、果冻等产品大多都添加了明胶等增稠剂。这引发了一些消费者的担忧: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是否安全?是否有不良商家使用工业明胶替代食品级明胶?
对此,乳业专家和当年深入调查的记者都表示,自三聚氰胺事件后,“皮革奶”已经鲜有耳闻。尽管不排除仍有一些小作坊、小工厂在违法操作,但将整个乳制品行业都打上这样的标签是不公平的。
品牌企业使用工业明胶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因为从品牌发展的角度来看,大企业没有必要为了省小钱而使用有害的工业明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专家也指出,食品级明胶无毒无害,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那么,关于老酸奶和果冻的争议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果冻中的凝胶剂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卡拉胶,与动物皮革没有任何关系。卡拉胶本身无毒,但过多食用会占用胃容量,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如果酸奶中使用的是食品级明胶,同样无需过分担心。
食品安全是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但也不要过分惊慌。在购买食品时,选择正规品牌、注意查看食品成分,是保障我们自身权益的重要措施。希望相关部门也能加强监管,确保我们的食品安全。明胶介绍:老酸奶背后的真相
明胶,这一蛋白质的存在,早已悄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早在20年前,酸奶中的成分便包含了它。我们所钟爱的猪皮、凤爪,乃至传说中能美容的胶原蛋白,其背后都与明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胶,其实就是胶原蛋白经过煮制后的产物,我们常吃的肉皮冻也是明胶的凝冻形态。
范志红对高档乳品中明胶的使用进行了深入分析。食用明胶,作为胶原的水解产物,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她指出,每公斤食用明胶的价格为25元,而在酸奶中的用量仅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这意味着,对于高档酸奶而言,即便是使用劣质明胶,其成本也极其低廉。以1公斤(即10小杯)酸奶为例,明胶的成本仅5分钱。从经济角度考虑,添加劣质明胶并无太大利润可言。
关于老酸奶的传言却引发了广泛关注。科学松鼠会成员松鼠云无心对此表示,在了解具体的“内幕”之前,无法轻易评论。但他强调,任何产品都有可能出现质量问题,不能因为个别案例而否定整个行业。
食用明胶的生产过程受到严格监管,必须使用新鲜、经过严格检疫、未经任何化学处理的动物骨骼或原皮加工,且全过程需在全封闭的流水线上进行烘干和粉碎。与此相反,工业明胶则来源于制革工业的废革或皮革边角料,其生产和质量控制要求相对宽松,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和细菌等微生物。
去年,老酸奶的营养价值就受到质疑。与普通酸奶相比,老酸奶中的明胶含量更高。这是因为凝固型酸奶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添加更多明胶和果胶以维持其凝固状态。尽管有营养专家对老酸奶的营养价值提出质疑,但消费者对其的热爱并未减退。
此次事件也让许多消费者开始关注如何辨别优质酸奶。正常的酸奶颜色应为微黄色或乳白色,含脂量越高颜色越发黄。专家建议消费者购买大品牌的中高档产品,并少买肉冻、水晶肠等食品。对于酸奶的追求不应过于浓稠或成冻,因为过于浓稠的酸奶可能添加了过多的增稠剂或其他添加剂。
法律专家赵占领表示,公众对老酸奶的猜疑反映了当前食品行业尤其是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尽管国家已经制定了严格的行业标准、监管政策,甚至出台了《食品安全法》,但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完全杜绝皮革奶仍然面临挑战。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同时对整个行业保持理性态度。
明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其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消费者应保持警惕,理性看待每一个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关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赵占领表示,针对这次皮革奶事件的死灰复燃传闻,不论其是否属实,我们的监管部门都应借此机会进行深入调查,并及时公布调查结果。这不仅满足了广大公众的知情权需求,更是重塑公众对监管部门及乳制品行业信任的关键时刻。
新闻进一步延伸。关于“皮革奶”的调查,这绝非行业中的潜规则。在2009年曾引起轩然大波的“皮革奶”事件,经过深入调查后并未发现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其死灰复燃。对此,曾经参与调查的新民周刊首席记者杨江表示,从2009年至今,未有任何确切的曝光案例显示“皮革奶”现象再度出现。乳业专家王丁棉也证实,最近两三年里,他未再收到类似的线索或爆料。
“皮鞋汁”可用来生产有毒的乳制品。违法使用皮革水解物生产工业明胶并冒充食品级产品销售的行为早已存在。皮革水解蛋白是利用制作服装、皮鞋后剩下的废料甚至动物毛发等物质,经过水解提炼而成的一种粉状物。除了酸奶中添加工业明胶外,鲜奶中也曾发现添加皮革水解蛋白以提高“蛋白质含量”。杨江解释称,个别企业为了达标会选择这种手段,但并非只有还原奶会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也不排除某些奶农直接向鲜奶中兑水并添加皮革粉以提高蛋白浓度。
除了乳制品,杨江的调查还发现,在鲜奶果冻、牛奶棒冰等零食中,也存在添加皮革粉和工业明胶的现象。背后的动力主要是高额利润。工业明胶和食用明胶的价格差距巨大,这也是一些企业铤而走险的原因。
长期食用添加有皮革水解物的食品会导致人体中毒。制革过程中添加的化学物质和金属元素会导致重金属超标。不法厂商利用废弃皮革制作工业明胶和皮革水解蛋白时,会加入各种化学制剂。除了制革过程中的化学处理,废弃的下脚料本身就含有金属元素。这些只能用于生产工业明胶的废弃皮革,绝不能用于食品加工。但一些不法厂商却利用这些皮革水解物生产假冒乳制品。长期食用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甚至致命。
食品安全背后的故事
他,央视的权威人士,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他表示,央视拥有独特的消息来源渠道,但也不排除某些违法操作的存在。在他看来,品牌企业参与其中的可能性较小,除非采购环节出现疏忽或被不正当利益所诱惑。
卫生部的一项规定引起了广泛关注,皮革水解物已被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二批)》,严禁厂家违法使用。这一举措彰显了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坚决态度。
记者手记:
别让我们再次陷入恐慌
张钰芸
食品安全问题一旦曝光,便会迅速走红。这并非戏言,而是残酷现实的写照。
山东姑娘的一张思念汤圆中创可贴的照片,瞬间引爆了社交网络。央视名宿赵普的一条微博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尽管他未详细说明老酸奶和果冻的问题,但转发量已突破十万,让许多网友大喊“从此不再食用酸奶和果冻”。
我们是真的过于敏感,还是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脆弱到不堪一击?在食品安全报道中,既有令人震惊的真相,也有令人尴尬的误会。但每当这些线索浮出水面,我们总会惊呼连连,无所适从。为何如此悲观?因为我们已历经太多。从三聚氰胺牛奶到瘦肉精猪肉,从苏丹红辣椒粉到注胶大虾,再到地沟油油条……一种又一种食品的沦陷,让我们如何不草木皆兵?
尽管赵普和朱文强已删除微博,但工业明胶事件引发的震荡仍在持续。监管部门能否介入调查,公布真相,以安抚民心?企业又能否严格把关,杜绝违规操作,确保产品安全?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两大主体,希望你们能真正负起责任,别再让我们陷入恐慌。我们期待的是一个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不再为每一餐饭而担惊受怕。 (记者张钰芸、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