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医联体分级诊疗:强了小基层,帮了大医院

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周君琳,正身处朝阳区八里庄第二社区服务中心,为医院术后转来的患者精心检查。他的身影,象征着医改的深入与落地。

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这是医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医联体的分级诊疗模式,如同一股清泉,使社区患者回流,有效缓解了三级医院的压力。这一模式,不仅为医疗机构节省了资源,更从时间、经济、人力成本上为患者减轻了负担。

北京正迈向建成50个医联体的重要阶段。近年来,众多医院与社区紧密合作,形成医联体、医疗联盟等,共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新模式。这一变革,旨在让大城市的医院告别“战时状态”。北京市规划到2016年底将建成约50个医联体,展现了对未来医疗格局的宏伟蓝图。

分级诊疗的推行,究竟面临哪些难点?效果又如何呢?让我们一同。

在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角,73岁的张玉华正准备前往同层的康复区进行下午的康复训练。他从北京朝阳医院住院半个月后,转入此处已两月有余。每周五下午,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专家都会前来查房,为他诊治。加上日常的康复训练,他的病情已大为好转。

张玉华笑着说:“社区还有中医,能报销的比例也更高。现在这里真的好。”病区住院总医师洪金告诉记者,与以前相比,社区的床位变得紧张,需要预约。这得益于专家下社区的因素,以及分级诊疗带来的变化。朝阳医院的神内、心脏、骨科专家每周都会到社区出诊、查房。

在朝阳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逯勇的门诊里,作为朝阳医院下派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责任主任,他既是专家,也是社区的业务副主任。带着的补贴,他已在社区工作一年多。每周二下午,他会到社区出专家门诊,周四还有半天的查房、带教。他说:“一些患者跟着我回到社区看病,为他们省了不少钱。”

朝阳医院与辖区内的10家医院“牵手”,包括1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试水医联体。这一模式让居民在社区就能看大医院的专家,并实现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深受欢迎。据统计,从2013年至2014年10月31日,中部医联体内绿色通道上转患者达1813人,下转患者也有1165人。

朝阳区是北京市最早建立医联体的区域之一。其中,中部医疗联合体即朝阳医院医联体启动最早、运行机制最完善。通过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绿色通道、远程会诊等“7项机制”,有效缓解了大医院看病难、社区医院资源闲置的现状,实现了分级诊疗的目标。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按需配人力,打造高效医联体,拒绝“拉郎配”

根据居民的服务需求进行布局,真正的医联体派遣,并非医院单方面决定,而是基于社区需要和提升社区诊疗能力的考量。

在北京市朝阳区医联体中,存在不同级别、不同管理部门的医疗机构,如何合理调配资源,避免单纯因经济利益而结合的“拉郎配”,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早些时候,朝阳区曾尝试医院间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合作,然而这种模式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

新医改背景下,建立有序的医联体格局显得尤为重要。朝阳区卫生局副局长杨桦指出,早期的医联体模式并未真正满足居民的需求。经过调研,他们发现许多患者其实可以在社区医院就诊,无需涌向大医院。特别是在朝阳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的情况下,只开药的患者增加了医院的运行成本,这部分患者的分流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避免医疗机构间因经济利益而“拉郎配”,朝阳区决定按照居民服务需求进行医联体布局。在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四个片区,每个片区都建立以一家或两家三级公立医院为核心,其他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协作单位。这种分工协作机制打破了行政隶属关系,覆盖了所有公立医疗机构。

例如,东部医联体的核心医院是中日友好医院,它仍然和其他成员单位紧密合作。通过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化验直通车等机制,实现对患者的全程疾病管理。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为擅长治疗老年病,得到了朝阳医院呼吸科专家的支持。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需要神经科的常见病患者治疗能力,于是中日友好医院下派了神经内科副主任到该社区。

金淼的下派,切实提高了安贞社区的业务能力。以前,安贞社区主要收治半治疗半养老的病人,现在开始收治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等神经科常见病患者。在金淼的培训下,社区医师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明显提高。不仅如此,金淼还带领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医师和社区康复科结成神经康复病区,培训康复团队、普及护理知识。

逯勇在六里屯社区不仅进行培训和带教,还帮助社区引进了呼吸科设备,成立了雾化中心,并召集朝阳医院其他科室专家到社区出诊。如今,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能够接诊一些呼吸科、心脏科的慢性心衰病人。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让洪金等社区医护人员每周都能跟随各科专家进行业务学习,接触到前沿的医疗、护理知识,业务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这种新的医联体模式真正做到了按需配人力,不仅强了基层,也帮了大医院。只有足够的专家长期下到社区,才能更有效地让社区分流患者,实现分级诊疗的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进步与医联体的力量

近日,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向我们透露,医联体的实施让社区的诊疗规范化、人才培养、疾病管理一体化以及与核心医院的协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一创新模式使得社区有能力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显著缓解了三级医院的压力。

医联体的实施不仅优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更从时间、经济和人力成本上节省了资源。患者不再需要支付高达650元的转诊费,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对于朝阳医院来说,病床周转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过去需要长时间住院的病人,现在病情稳定后,只需10天就可以转到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这无疑大大缩短了医院的平均住院日。

要让医联体真正发挥分流患者的作用,仅仅依靠下社区的专家数量是不够的。尽管有专家已经在超负荷工作,但真正关键的是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的陈牧雷医师深有体会。他下社区多年,曾遇到社区医院对心脏疾病的诊断能力有限的情况。他表示:“刚下社区的时候,一年也看不到几个心绞痛病人,而我一来就接诊了三位。”这正是因为社区医生对心脏病的临床认识有限,难以准确诊断病情。要从政策层面和行政层面为社区医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真正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让医联体的力量得以全面发挥。

医联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联体的不断完善,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大病不出社区的目标。我们也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为社区医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这样,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