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了一项关于儿童安全用药的调查结果,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数据显示,我国儿童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十分严峻,比例高达12%至32%。更令人担忧的是,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为12.9%,是成人的两倍。
这一严峻问题的出现,既有药品规格不全、剂型较少的客观限制,也有儿科医师资源匮乏以及家长用药知识不足的双重主观困境。
从药品的角度来看,儿童用药规格不全、剂型稀少的问题尤为突出。许多儿童药品的说明书中,经常注明“6岁以下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尚未明确”等警示。由于儿童药品临床试验的受试者难以寻找,全国仅有7家儿童医院设有儿童临床试验基地,但进行的主要是外围性测试。这也导致医生和药师在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有效时,不得不参考大量专业文献和测定血药浓度。
儿童用药的规格和剂型问题,导致临床上不得不将成人剂型、规格的药品分割后用于儿童。这种做法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药效下降、剂量不准确以及药物被污染等。新药的推出往往缺乏关于儿科用药的药动学、药效学、安全性等方面的资料,这使得临床上凭经验用药、不依据说明书用药的情况比较普遍。
除了药品本身的限制,儿科医师资源的匮乏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据中国医师协会资料,中国儿童占人口总数的20%,但儿童专科医院的数量和病床数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以发达国家为标准,中国至少还缺少20万名儿科医师。
另一方面,家长的科学用药常识的匮乏也是造成儿童不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们常常凭自己的经验自行给药,忽视了药品说明书的指导。一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常自行到药店购买药品,但由于药店的执业药师不一定24小时值班且大多缺乏儿科用药经验,再加上儿童病情变化迅速,因此建议家长应更加重视儿童的专科治疗。
在用药过程中,家长也存在许多误区。例如,自行使用抗生素、滥用退热药、止痛药、止咳药和中成药等。一位家长因孩子肚子疼而自行给予止痛药,结果孩子实际上是急性阑尾炎,由于止痛药的掩盖,差点造成肠穿孔。家长在给孩子服用药品时,常常忽略药品的服用方式、药量以及副作用的差异,这也是十分不明智的。专家强调,家长在给孩子服药前必须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即使是医生开的药也应当如此。
针对儿童安全用药问题,需要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完善药品规格和剂型的问题;同时加强家长的科学用药常识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重视儿童用药安全这个问题,保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儿童用药的正确方式:耐心、科学、遵医嘱
对于儿童用药,家长们常常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让孩子顺利服药?因为许多孩子对药物持有抗拒态度,有些家长可能会选择强行灌药。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在孩子的哭闹中,药液容易呛入气管,甚至可能引发肺炎。给孩子用药时必须耐心,鼓励孩子自行服药。对于婴儿,可以使用注射器或专门的给药器,少量分次滴入孩子口中。
儿童用药应严格遵医嘱,并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法。儿童并不需要服用补药。
那么,如何科学地为儿童用药呢?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当孩子生病时,用药必须严格遵照医嘱。家长应特别留意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适应症、用药时间和次数等信息,并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通常,用药三天后,应在医生指导下确定是否停药。
家长需要树立科学用药的态度。药品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使用前,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用法用量使用,并注意查看药品的有效期。药品存储也要特别注意,要按贮存条件合理存放,防止潮湿和发霉。需冷藏的药品一定要放在2-8℃的温度空间内保存,以确保药效。
专家还强调了给药方法的重要性。小儿疾病的用药方法包括口服、注射、雾化吸入等。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疾病种类和病情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和用药次数。为小婴儿喂药时,最好抱起孩子或稍微抬高其头部,以免药物被呛出。静脉治疗通常在口服治疗效果不佳时使用。
专家还提醒家长,要准确计算药物剂量。小儿用药剂量通常需要根据体重来计算。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药物在儿童使用时都有每日或每次的最高限剂量。
至于市场上的各种补药,如果孩子没有厌食或挑食的情况,一般不需要特别服用。像蜂王浆、人参等补药更适合成人,儿童食用可能会导致雌激素增加、生长发育过早等问题。长期给正常孩子服用补药和维生素等补剂,反而可能造成药物过量而中毒。保证孩子的营养均衡、加强锻炼和充足的睡眠是最重要的。
为儿童用药需要耐心、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家长应严格遵循医嘱,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法,并留意药物的剂量和有效期,确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