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儿童用药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据记者深入调查了解,我国儿童药品市场面临严峻挑战。令人震惊的是,高达90%的药品没有专门的儿童剂型,这意味着儿童用药的选择非常有限。
胡茵,作为《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向我们揭示了我国儿童药品面临的四大问题:临床研究少、用药品种少、剂量及剂型缺乏以及抗生素及注射剂滥用问题普遍。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高达12.9%,其中新生儿更是高达24.4%,而成年人则为6.9%。这一问题主要源于药品说明书的模糊不清和医生对儿童用药剂量的不确定。
首都儿科研究所的专家表示,很多药品在说明书设置方面存在很大缺陷。不仅很多中成药中没有儿童剂量的说明,而且一些儿童药品的说明书只是简单说明了两岁以上儿童的用药情况,对于两岁以下的儿童则缺乏明确的指导,往往只是一句简单的“酌情用药”或“请遵医嘱”。这不仅使得家长难以判断,也使得医生在开具药物时面临困境。
胡仪吉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特级专家,更是向我们揭示了儿童用药的尴尬处境。因为儿童用药种类少且说明书不全,儿科医生往往面临无药可用或剂量不准的困境。并且,一些在国外规定儿童禁用的药品,在我国可能还在用于儿童。这再次凸显了我国儿童用药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针对这一问题,卫生部医政司主办的《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全国征求意见会议不久前在北京召开。这部专为儿童编制的临床用药指导文献是国内首部全面覆盖儿科各疾病系统的权威指导书籍。相关人士对其赞不绝口,认为它对儿童药物研发具有引导示范作用。
胡茵对《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说,这本临床用药指导文献的编撰历时一年多,聚集了全国150余名儿科著名医药学专家。根据计划,如果进展顺利,这本书将在6月1日面世,作为礼物送给广大中国儿童。并且,这本书将在每两三年修订更新一次,以适应医学的发展和儿童用药的需求变化。
该书主编、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特级专家胡仪吉向我们透露,这部新作的一大特色是结合儿科临床治疗需求,专章讲述新生儿疾病,并在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和风湿免疫疾病用药中分别增加了遗传代谢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的内容,以突出儿科疾病的独特表现。
在业内人士眼中,这部书的问世意义重大。卫生部医政司综合处处长樊静将其称为广大儿科医生在治疗儿童疾病过程中的一大惊喜。她强调,该处方集的推出有三方面深远影响。儿童处方集的出版将解决在临床试验中经验反馈有限的问题,对儿童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和经济起到关键作用。药物治疗是儿童基本治疗的重要手段,这本处方集的规范科学使用对我国儿科学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针对目前国内儿童药物研发和使用上的混乱状况,儿童处方集的出版将起到规范引导作用,推动我国制药产业的发展。
我们仍面临诸多挑战。胡仪吉表示,儿童用药的品种、剂量和剂型仍然不足,说明书缺失,基药目录中儿科剂型过少等问题亟待解决。
药企负责人则揭示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药企生产积极性不高。尽管儿童人口占比大,但专门面向儿童的药物却十分有限。数据显示,我国0-14岁儿童占人口总数的16.6%,而专供儿童使用的药物仅有60多种,不足2%,且90%的药品没有儿童装。儿童药的注册周期较长,品种和剂型的短缺也增加了生产的难度。药企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研发和临床研究,但目前的定价和招投标政策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
杨杰,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相对于成人药品,儿童药的生产确实更为复杂。目前药品审批周期较长,而且儿童药的定价往往与成年人药品相同,但儿童药的生产成本却更高。“一品两规”的招投标政策也挤压了儿童药物的利润。很多药企对儿童药的研发和生产持谨慎态度。
洪丽萍,海南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希望国家能出台优惠政策或补贴,鼓励儿童医药的研发和生产。她认为国家应该加大投入,从到医药学专家再到制药企业,全社会共同解决儿童用药问题。
从我国儿童用药的现状来看,很多企业对生产儿童用药仍心存忌惮。因为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即使是轻微的不良反应也可能让药企陷入风波。大多数药企并不热衷生产儿童药品。但儿童的健康需求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动儿童用药的发展,确保孩子们能够得到安全、有效、合适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