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人人都羡慕的宋朝怎么会出现梁山好汉

在历史的篇章中,宋朝,尤其是北宋,展现了一幅繁荣富庶的画卷。据史学界的共识,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了全球的半壁江山,最高时甚至达到了80%,无疑是一个经济巨人。

想象一下,那个时代的城市风景,最盛之时,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仅有17座。然而到了北宋末年,这样的城市数量激增到52座,与欧洲的最大城市如伦敦、巴黎、威尼斯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这些欧洲城市的人口均不超过万人,而北宋的东京(今河南开封)等地的人口已经突破百万大关。

宋朝的人民生活富足,享受着从容的生活。高官如宰相、枢密使,每月的俸禄折合成今日的价值,至少值30万元人民币,基层公务员的月薪也有万元以上。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独立,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南宋初期,南方的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使其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取代了北方的地位。

宋朝的农业也开始走向专业化与商业化。北宋初期的大面积开荒、土地的兼并、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和品种的改良,使得农业发展迅速。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中释放出来,投入到制造业、手工业、商业等行业中。城市的开放,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流入,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尽管宋朝如此富有和繁荣,为什么还会出现《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以及农民起义呢?这不得不提到宋朝的一位皇帝——宋徽宗。他在位期间的生活奢靡、军事上的疏忽以及政治上的奸臣当道,使得北宋的大好江山在短短20年内被葬送。

宋徽宗之前的皇帝们都非常节俭,比如宋仁宗,他的节俭程度令人钦佩。宋徽宗在以为首的六贼的吹捧下,生活日渐奢华。他的大兴“花石纲”,搜刮天下,导致民怨沸腾,国力困竭,成为激起方腊造反的重要原因。《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的造反也发生在这个时期。但与其他造反规模相比,梁山好汉的反抗规模较小。对此,“民间如果富裕则民不反;如果贫穷则兵不反”,宋朝自开国皇帝起就已看清了这一点。也就是说百姓之所以会造反是因为生活不下去。为此宋朝采取了一种有特色的措施来平衡民与兵之间的关系。宋朝百姓没有服兵役的义务官军都是雇佣军每个士兵都有军饷这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当某个地方发生饥荒灾祸时宋朝就会在该地区加大募兵力度征召饥民入伍并可以带家属随军解决了饥民的吃饭问题从而避免了大规模的反抗事件爆发。虽然这种做法也造成了军队多而不精的问题即所谓的冗兵并需要花费巨额资金供养军队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确实有效地解决了饥民的生活问题巩固了统治基础。基于此宋朝常常采取招安的方式解决造反问题把叛军直接转为官军给予头目官职队伍发饷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快速地解决了民变问题。“要高官受招安欲得富须胡做。”这句话也充分反映了宋朝对待造反问题的态度。但是有些造反队伍如方腊的起义是不能招安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政治诉求和组织力量利用摩尼教进行动员自号圣公与宋朝分庭抗礼。方腊起义的背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民众对奢侈生活的反感他带领的起义军在短时间内就聚集了众多追随者成为了宋朝的一大挑战。总的来说宋朝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变革的时代它的繁荣与反抗共存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历史的进步性。尽管方腊之乱只持续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但其破坏力却令人震惊。《续》书中记载,方腊之乱攻破六州、五十二县,杀害平民二百万,劫掠妇女无数。即便方腊起义是由于宋徽宗及奸臣的过失导致民不聊生而引发,其后的行为却也如同匪贼强盗,祸害百姓,令人无法同情。

历史上,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的民变往往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气候。宋代对知识分子待遇优厚,重文轻武的政策、不杀大臣的国策、高薪厚禄的待遇以及频繁的科举取士,都使得知识分子对造反缺乏动力。即便有造反行为,也多是流寇强盗之类,缺乏知识分子的参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气候。就像梁山好汉的总头领宋江,也不过是一个县衙写文书的白领,比起大宋朝廷中的文人,他的地位显得微不足道。

徭役一直是民变的之一。对农民而言,徭役是一种痛苦,他们被强制性地免费劳动。宋朝为了缓解这种情况,采用了独特的“厢军”制度来替代部分徭役。虽然厢军属于军队编制,但他们并不参与作战,打仗的任务由禁军承担。厢军主要负责修筑、运输等杂事。厢军的兵员素质较差,大多是囚犯或被禁军淘汰的人。《水浒传》中发配去的牢城营就是厢军的一种。

宋朝对土地的控制相对宽松,不反对土地兼并,这导致农民流动性大,选择多样,无需固定在一个地方。土地的商品化也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加上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得饥荒出现的次数大大减少。宋朝是一个富有的朝代,惠及百姓的福利制度也广泛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宋史》记载的农民造反次数不少,有些人认为这堪称历代之最。但实际上,《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为浩繁的史书,史料丰富但编纂质量参差不齐,统计起点较低,有些民变规模很小,只记一个“乱”字就被计入其中。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宋朝的民变数量未必如此突出。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大规模农民造反。这些造反基本上局限于一省之内,很快就被平定或招安,并没有对大宋江山构成实质威胁。

与其他朝代不同,无论是唐朝还是明朝,在国家灭亡之际都有农民起义参与进来,对垂危的朝代进行夹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末年,农民造反并没有对朝廷进行夹攻,反而积极抗击金国和蒙古外族入侵,维护赵家天下,保卫大宋王朝。这种独特的情形展现了宋朝民众的忠诚和勇气。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