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位帝王的明断之治
在古代中国,有那么一位十六位的帝王,以卓越的决断能力和明智的统治手段著称。他处理天下事务果断明确,用法公正无私,善于采纳群臣的劝谏,珍惜官职和赏赐,节俭恭谨,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政治成就,直至唐朝灭亡,仍被人们传颂。这位帝王,在明清两代的官方祭祀中,被誉为“”。
明清两代,官方对前代皇帝进行祭祀时有所选择。其中,对于皇帝,祭祀的有四位,分别是唐高祖、唐太宗、以及唐宣宗;仅祭祀三位,分别是唐高祖、唐太宗。在这两份榜单中,唐宣宗李忱的出现可谓是一匹“黑马”。身为唐朝的倒数第5个皇帝,他在位时间虽不长,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唐宣宗李忱是官方正史树立的一个王朝晚期的贤君榜样。司马光的《》中对唐宣宗赞不绝口,特别是在描述其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等方面。唐宣宗因此被赞誉为复刻版的唐太宗。真实的唐宣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呢?
李忱是唐宪宗的第13个儿子。当唐宪宗突然去世时,李忱年仅10岁。皇位先是由其同父异母的三哥继承。接下来的三位皇帝侄子相继称帝,分别是、、。李忱成为“三朝皇叔”。尽管辈分较高,但李忱与这些皇帝侄子的年龄相仿,他们在皇族家宴上的互动却颇为尴尬。据史书记载,李忱性格内敛,常被人取笑为“”。
唐武宗对李忱尤为不尊重,继位后更是处处提防这个皇叔。野史中记载了唐武宗迫害皇叔李忱的故事,其中甚至包括将其囚禁并抛入粪池的经历。幸运的是,有宦官的保护,李忱得以逃脱险境。甚至有人说,李忱曾出家为僧,游历江南避祸。尽管这类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李忱在几个侄子当皇帝期间的危险处境却是真实的。
命运之神似乎对李忱有所眷顾。当唐武宗病重时,宦官们秘密策划拥立李忱为帝。传统史书认为,宦官们选择李忱是因为他的愚钝易于控制。李忱继位后的表现却令人刮目相看。他裁决事务得当,使人开始了解他的隐德。
唐宣宗即位当天,对武宗朝的权相李德裕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李德裕在文宗朝和武宗朝两次担任宰相,被誉为“唐中世第一等人物”。在新皇帝唐宣宗的眼里,李德裕却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人物。即位不到一个月,唐宣宗就将李德裕外放为荆南节度使,并贬低了其所提拔的一些官员。他对武宗朝的一切政策,无论好坏,都进行了反对。
为了反对而反对并不是主要原因。唐宣宗主要是为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拨乱反正”的李唐江山合法继承人形象。唐宪宗死后,穆、敬、文、武四代皇帝的统治确立了穆宗一房为李唐皇室正脉的地位。作为穆宗的异母弟和敬、文、武三朝的皇叔,唐宣宗虽然属于皇室庶支,但其生母的身份较为卑贱,这给他继位后的正统性带来了阴影。他需要通过对武宗朝政策的全面反对来重塑自己的形象并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
唐宣宗李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决断能力和政治智慧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他的故事和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和帝王心术的宝贵视角。唐宣宗继位后,致力于树立自己的统治正统性。一方面,他极力渲染与唐宪宗的父子情深,甚至将唐宪宗神化,连选宰相都在宪宗的牌位前祷告,向朝野宣示自己的皇帝身份是直系继承于唐宪宗,具有无可争议的正统性。另一方面,他试图将唐穆宗及其之后的四朝定义为“伪朝”,以此给自己一个拨乱反正的形象。
尽管唐宪宗的死因20多年前并无定论,但唐宣宗坚决声称,郭太后和唐穆宗母子两人参与了谋逆和弑杀君父的行动。在这一背景下,唐宣宗对与此案相关的人员进行了严厉的惩处。郭太后不明不白地死去,史书称之为“太后暴崩,上志也”。
在唐宣宗看来,既然唐穆宗是弑杀君父上位的,那么他和他的三个儿子的统治自然就不具备合法性。为此,唐宣宗指示手下人将穆、敬、文、武四朝定性为“伪朝”,甚至一度想把这四个皇帝赶出太庙。这一认定波及面太大,对朝臣和社会的冲击过大,最终未能获得群臣的支持,只能不了了之。
为了树立自己的正统性,唐宣宗采取了与前任相反的政策,试图通过反武宗朝的政策来宣告自己的统治理念。他反对的武宗朝在权相李德裕的支持下,政治上多有改制和作为,取得了不俗的政绩。唐宣宗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行为,实际上只能在政治和经济上造成倒退。
以司马光为首的传统史家对唐宣宗统治时期的大中时期有所评价,美其名曰“大中之治”,但实际上,从唐宣宗急于证明自身正统性的行为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其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将出现大倒退。
晚唐的三大政治问题——外患内忧以及与朋党之争,唐宣宗一个也未能解决。他罢免李党党魁李德裕后,牛党全面复辟。李党属于改革派,力主强化中央集权;而牛党属于保守派,因循苟安。唐朝晚期,任何企图励精图治的皇帝都无法忽视李党人物的作用。唐宣宗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李党人物悉数放逐,甚至连李德裕也被一贬再贬。
唐宣宗的用人方式令人费解,他仅凭父亲唐宪宗葬礼上的表现就决定了未来宰相的人选。这种用人方式导致宣宗朝出现文无贤相、武无良将的局面。史学家岑仲勉在《隋唐史》中评价唐宣宗贬谪李德裕是“徒快私愤,自坯(坏)长城”。
由于唐宣宗在用人上重出身而不重能力,因此无法解决藩镇和宦官这两大困扰大唐的问题。他曾与韦澳讨论如何对付宦官,但未能得到好的建议。后来,他又和宰相令狐绹商议如何诛杀宦官,但同样无果。不幸的是,令狐绹的密奏被宦官看到,加剧了宦官与朝臣之间的对立。唐宣宗死后,甚至发生了宦官发动政变、改诏重立帝国继承人的事件。
晚唐帝国的主要矛盾在唐宣宗时期并未得到解决,只是时间问题就会集体爆发。在这个背景下,唐宣宗的历史名声显得名不副实。尽管他在官方正史中有不错的口碑,但这主要依赖于他制造的善于纳谏、体察民情、训斥公主等表象。实际上,他的统治方式和用人策略都未能有效解决晚唐面临的重大问题。唐宣宗痴迷于微服私访,深入民情之中。有一次,他在打猎途中偶遇几位樵夫,得知他们是泾阳县的百姓。宣宗好奇地询问他们的县令表现如何,樵夫们纷纷称赞县令李行言刚正不阿,曾擒获强盗,甚至面对宦官权势也不屈不挠。宣宗听后心生敬意,将李行言的名字记在帖子上,贴在殿柱上。两年后,李行言被提拔为海州刺史,对此深感意外。宣宗告诉他,朕早已留意你的表现。
这样的故事在史书中屡见不鲜,展现了唐宣宗对基层官声的独特关注。在选拔朝廷中枢官员时,他却采用祷告宪宗或抓阄的方式,给人一种小事谨慎、大事草率的感觉。北家范祖禹评价唐宣宗时,认为他仅有“县令之才”。但唐宣宗本人对此并不认同,他追求的是像唐太宗那样的治国之道,努力将自己的时代打造成另一个贞观之治。
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唐宣宗的自我宣传与实际操作存在差距。他对五世孙魏谟的使用,更像是对贞观之治的表象模仿。他认为有了名相子孙的点缀,自己就能取得显赫的功绩。但实际上,在王朝末期,君臣对于朝局治理并无大建树,仅有式的历史佳话作为比附,缺乏实质性的改变。
唐宣宗之所以能赢得“小太宗”之名,除了简单的模仿和制造佳话之外,主要得益于运气。河湟地区的回归常被当作唐宣宗的一大武功。仔细分析,这更多的是历史的大势所致,而非唐宣宗本人的文治武功。朝廷抽调西北兵平叛,使边州无备,趁机侵占河西、陇右地区。长期以来,唐朝虽想收回这些地方,但苦于自身无力,只能任凭这些地方沦陷。唐宣宗继位后,虽推行武力收复河湟政策,但主要得益于外部条件,如吐蕃内乱和以张议潮为首的当地义民起义。
唐宣宗最大的本事在于帝王术。他深知韬光养晦、装疯卖傻以避祸。上台后,为了驾驭各个统治集团,他在宰相、宦官、翰林学士之间大玩平衡术、监察术。王夫之认为唐宣宗善用申、韩之术。宣宗至死不肯放权,导致宰相无实权,不能引领宣宗朝有任何大作为。大中十年正月,当宰相裴休提议早立皇储时,宣宗大怒。周墀升任宰相后,曾讨教如何为相,得到的建议是“愿相公无权”。唐宣宗虽有才智,但全用在权术上,导致藩镇军乱和农民频繁发生。
唐宣宗是一个复杂的帝王,既有对基层官声的独特关注和对治国之道的不懈追求,也有过于注重权术和运气成分的问题。他的治国之路充满矛盾和挑战,最终未能实现真正的贞观之治。唐朝的衰落,是一道无法回避的历史之痛。关于这一时期的论述,一部《》中,对唐宣宗的统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书中提到,“唐亡,诸盗皆生于大中之朝”,暗示着宣宗时期的政治状况已经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王夫之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宣宗朝虽然被美化称为“大中之治”,宣宗更是被赞誉为“小太宗”,但在聪明人眼中,这不过是亡国之兆。
唐宣宗在位期间,恰逢大唐的回光返照。在统治后期,服用长生药后中毒驾崩的唐宣宗,在临死前将夔王李滋托付给了几位宦官。这场权力交接并未能平稳过渡。左神策护军中尉宦官王宗实利用手中的权力,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迎立了唐懿宗为新皇。这一举动导致唐宣宗时期的政治动荡更加剧烈,也使得唐懿宗这个昏淫无道的君主得以执掌大权。王宗实则以伪造圣旨为罪名,处死了原本的托孤大臣。
这场宫廷政变的根源,或许可以追溯到唐宣宗的权力欲望。由于他过于强烈的权力欲望,迟迟不肯立太子,导致在驾崩后宦官势力得以趁机崛起,掌控了朝廷大权。这样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无疑加剧了唐朝的衰落。对于唐宣宗的历史地位评价,显然被严重高估了。他的决策失误和权力欲望,不仅导致了宫廷政变的频发,更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即便唐宣宗在位期间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他也曾有过一些值得称道的举措和政策。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他们的贡献和不足。对于唐宣宗而言,他的统治时期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唐朝的历史进程中,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历史人物,而应该从更广泛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
唐朝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唐宣宗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统治者之一,他的决策和行动无疑对唐朝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和失误,也要肯定他们的贡献和成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