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篇章:医疗服务的开放与创新
随着27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一项重大的政策变革悄然来临。在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中,引人注目的“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与“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政策,掀起了业界热议。
这一举措,无疑将吸引众多国际医疗服务机构和国际商业医疗保险机构的目光,并将推动以上海为中心的区域性医疗旅游产业发展。想象一下,未来的上海,将成为医疗健康服务的热点,吸引全球的医疗旅游爱好者前来体验。
回顾2010年末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已经被提上日程。政策逐步放开,股权比例限制逐渐取消,为外资医疗机构进入中国市场铺平了道路。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认为,虽然政策早已有之,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步伐将更快,市场环境更国际化,行政干预更少。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中的“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目前,外籍人士在大陆医疗机构就诊,若已购买国际商业医疗保险,则由保险公司支付费用;若未购买,则自费承担。中华国际医疗旅游协会理事长贾笑芳表示,由于中国大陆通过国际JCI认证的医疗机构数量有限,导致外籍人士的可选范围较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指出,试点开放对国内健康医疗保险行业有着重大影响。引入外资机构不仅能带来新的经验和做法,改善现有状态,而且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提供的产品应面向所有消费者,对国内已有的医疗保险产品服务也将起到正面作用。
不仅如此,医疗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每年医疗旅游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而上海高端医疗潜在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医疗旅游服务贸易不仅为国家带来丰厚经济收入,还带动酒店业、餐饮业、航空及铁路运输业、保险业等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贾笑芳表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放设立境外资本医疗服务机构是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对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这一轮开放与创新中,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逐步成为医疗健康的门户,引领中国医疗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的上海,将是医疗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吸引全球的医疗资源汇聚于此,为全球的游客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体验。这也将推动中国进出口贸易、经济转型与升级、创新产业经济体的形成。
在这一政策变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期待更多的外资医疗机构和国际商业医疗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的医疗健康服务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待,未来的中国医疗健康服务产业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为全球的医疗旅游爱好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业界的期待:更细化的政策辅助
随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方案逐渐明朗,开放措施备受瞩目。在业界的采访中,不少人士对此持观望态度,他们期待看到更为细化的辅助政策。这其中蕴含的期待与关切,犹如春风中的细语,悄悄引发了行业的热议。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副总经理王永茂在谈及未来十年医疗服务业的发展前景时,态度十分明朗。他认为,虽然未来的医疗服务业前景光明,但对于试验区对行业带来的具体量化效应,仍需进一步观察与评估。他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政策虽开放,但开放的幅度和如何?尤其是审批、管理的方式会有怎样的新规?”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疑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投下了不确定的阴影。
庄一强对此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指出,外资医疗机构在过去的发展中,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财务投资多于技术投资。对于那些已经在国外设立医疗机构的企业来说,如果真心实意地在国内开设新机构,无疑将推动国内市场的竞争升级。但如果是仅仅为了“捞一票”,那么其真正的促进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这一观点,无疑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不少业内人士在谈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时,也针对未来的医疗服务市场提出了诸多建议。他们建议依托试验区,重视国际医疗旅游服务贸易区的战略规划与科学设计,引导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聚集于此。分阶段引进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技术,逐步形成世界领先的医疗旅游产业集聚区。他们还建议将医疗护理、健康管理、康复保健、休闲养生、旅游观光相结合,打造上海成为国际化的医疗旅游目的地。这一构想,如同展翅的凤凰,让人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不仅如此,这些人士还呼吁尽快完善政策法规及配套实施细则。他们指出,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机构行业准入标准、运营流程、评价体系以及中国入境医疗旅游签证发放等方面,都需要明确和细化。这些建议如同夜空中的北斗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他们还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重视国际化医疗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储备,引进国际职业认证与专业化、系统化培训等措施并举,以解决医疗服务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匮乏的问题。(来源新华社)更多报道请浏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