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一句流传千古的谎言:半部《论语》治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流传久远的语句,其源头相传是北宋宰相赵普。这一说法在《辞源》和《辞海》等权威辞书中都有所提及。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这句话经常出现在各类文章著作中。

赵普,五代后周至北宋时期的人物,他参与了宋太祖、太宗兄弟建立宋朝的陈桥兵变,并在太祖在位时担任过十年的宰相。尽管历史上对赵普的评价存在争议,但他对宋朝的建立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赵普少时以吏事为主,学术方面涉猎不多。他后来积极读书,尤其喜爱阅读儒家经典。宋太祖曾称赞他为“书生”,赵普自己也自称熟悉汉唐历史,读过《汉书》及唐人著作。晚年,他更是手不释卷,每天回家后都会关起门来打开箱子取书阅读,家人都不知道他读的是什么。等到他去世后,家人打开箱子才发现里面装的竟然是《论语》。

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最早的记载可能出自南宋李衡弟子龚昱的《乐庵语录》。这一说法可能并非赵普本人的原话。据史书记载,宋太宗对赵普的学问有所了解,且赵普自己也经常引经据典来辅佐朝廷决策。仅凭半部《论语》便能治理天下的说法似乎过于夸张和不切实际。

事实上,赵普的学问并非仅限于半部《论语》。他的学问广博,经常引用汉唐历史来劝谏皇帝。宋太宗也称赞他晚年酷爱读书,经常阅读儒家经书史书。“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可能是一种夸大其词的表述,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赵普学问和能力的钦佩。

那么,究竟是谁因何目的编造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谎言?这一谎言为何能从南宋流传至今且让人深信不疑?这可能与人们对赵普的崇敬以及对《论语》这部儒家经典的重视有关。人们可能希望通过这一说法来强调赵普的智谋和学问,以及对《论语》的推崇。

赵普并非“半部《论语》”的发明人,他的学问广博,不仅限于《论语》。而“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可能是一种夸大其词的表述,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赵普的钦佩和对《论语》的重视。这一说法的流传可能与人们对历史的误解、对传奇故事的热爱以及对儒家经典的推崇有关。悠悠华夏,北宋东京开封府,人文荟萃,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星河之中。提及《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在历史的传承中,并非珍稀的宝典,也不是被禁锢的典籍。而“闭户私读”的情节,仿佛是对风雅之事的一种亵渎,就如那奚奴婢女闲谈间的藻绘之辞,难以令人置信。究竟为何要拿主人家一部平常的书籍作为谈资呢?元人又为何会将这种奚奴婢女的闲谈郑重地写入国史呢?

其实,《宋史》中的“阖户启箧”四字,更像是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谎言。赵普在“阖户”之后,又如何能确定一定会“启箧取书”呢?自唐朝以降,雕版印刷业蓬勃发展,到了五代,已经刻版印制儒学《九经》。公元990年,太宗皇帝更是将《九经》赐给各路官员,此外还包括佛经和前朝史书子书。可以想见,赵普的书房中至少千卷藏书。太宗称赞他“经史百家常存几案”,绝非虚言。即便赵普死后,家人在箧内发现了《论语》20篇,也不能证实《宋史》中的“阖户启箧”之说。

那么,《东都事略》与《宋史》为何要记录一个如此容易戳穿的谎言呢?《论语》在北宋为何不能与“经史百家”一同“常存几案”,而是必须藏于箧内?宰相赵普读《论语》时为何需要“阖户”,不愿为人所知?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杜甫曾诗云:“小儿学问只《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可见在唐宋时期,《论语》被视为儿童之书。赵普官至宰相,再读《论语》似乎有悖常理,因此只好躲起来阅读。《东都事略》与《宋史》便有了“阖户启箧”的说法。

从儒学发展史的角度看,汉代儒家重视的是“五经”,而《论语》在汉代并不具备经书的地位。汉魏至唐,儿童启蒙学习的是《孝经》《论语》,而后才学习《诗经》等儒家经典。杜甫的诗只是表达了小儿只学《论语》的现象,并不意味着《论语》的学术地位低下。

到了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并作注,形成《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开科举后,规定《四书》为儒家重要经典,形成了理学著作一统天下的局面。自元明清以来,《论语》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逐渐上升,终于脱去了它在上古时代儿童读物的身份。明清士人的著作中频繁引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宋太祖曾慨叹“宰相须用读书人”,鼓励赵普读书。赵普勤奋读书,晚年已能谈经论史。这样一个模范宰相的形象在150年后却发生了巨变,被士人称为只能读儿童之书《论语》。这个“半部《论语》”的传说,实际上映射出了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场巨变。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