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媒体的一篇文章再次将中国乳业标准置于公众审视的焦点。文章指出,尽管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的洗礼,并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乳业正在恢复,但关于乳业新标准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疑虑。
王先生,一位在中国电力企业工作的普通市民,对我分享了他的困惑。他曾积极鼓励怀孕的妻子多喝牛奶,以益于胎儿和她的健康。但随着媒体对中国乳业标准的热议,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开始为家人的健康担忧。
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中国新的乳业标准的出台,确实存在诸多争议和商榷之处。自新标准制定以来,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媒体重新抨击,似乎成为了行业的一大痛点。尽管经历了多次质疑,中国的乳业标准仍然稳固不变,这也成为了乳制品行业的一大奇怪现象。
回溯历史,乳业新标准的制定并非一帆风顺。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制定更为严格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成为了共识。卫生部牵头多个部门,邀请了近70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整合完善。期间,有大量的研究和讨论,近600人次参与了各个层级的研究组、起草组和专家组的工作。
当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并通过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时,一些指标却引发了质疑。特别是与原来相比,新标准中的一些指标竟然降低了。例如,备受关注的生鲜乳菌落数指标,新国标将菌落数标准调整为每毫升200万个,与农业部门1986年的标准相比,这一数字显然高了许多。蛋白质含量的标准也从每百克生鲜乳中的2.95克调整为2.8克,这一标准下降也让一些专家感到惊讶。
与国际标准相比,我国生鲜乳的标准确实存在差距。在欧美国家,生鲜乳的标准更为严格。一些参与制定标准的专家表示,他们在制定标准时的意见与新国标存在出入。据一些专家回忆,在多次的会议讨论中,他们与卫生部官员就生乳菌落数和蛋白质含量等标准达成了一致意见。最终的标准却与他们预期的有所不同。
尽管有媒体报道称乳业新标准被大企业“绑架”,但卫生部坚决否认了这一说法。卫生部的官员表示,审评委员全部来自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并未参与。最关键的审评环节以及之后的环节,也绝对没有企业的参与。
专家也对此进行了解释,指出一些媒体对生乳蛋白质含量的理解误导了公众。实际上,新国标在保护公众健康方面的要求更高,对于一些与人体健康相关的限量规定以及标准的强制性也更加突出。
中国乳业的新标准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以期制定出更为合理和严格的乳业标准,保障公众的健康。尽管开展了大量的解释工作,关于乳制品标准的争议仍然持续不断。王竹天指出,这背后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标准中的专业术语过于复杂,难以被公众理解,同时部分专家的反对声音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公众的误解。其实在任何领域,专家之间的意见分歧都是正常现象,公众无需恐慌。
关于这一标准制定的细节,仍有诸多疑问待解。据一些专家透露,标准中的某些数值如“2.8”是由农业部提出的。对此,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食品安全标准处处长张旭东回应称,这一数值是经过与农业部深入协商、反复权衡后采纳的,它代表的是农业部门提供的行业基础数据。尽管有这样的解释,许多专家和消费者的疑虑并未完全消除。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遍持保留态度,甚至有的选择不愿多谈。乳制品行业已经从曾经的民生行业转变为风险行业,对这一敏感话题的回避可见一斑。
中国奶业协会高级顾问王怀宝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现在乳制品行业已经变得十分敏感。他注意到,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乳业标准确实存在差距。他呼吁相关部门公开新标准制定的流程、会议纪要等详细信息,以消除公众的疑虑。卫生部对此却选择拒绝公开相关信息,理由是这不属于政务公开范畴。这也引发了更多消费者的质疑和不满。他们希望相关部门能给出更加权威的解释。
围绕这一乳制品标准的问题,已经引发了多次舆论质疑和争议。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在公开场合对此展开激烈讨论。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曾在上海中国经营论坛上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的生乳标准几乎为全球最差,他认为一个低标准无法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尽管他的言论充满力量,但最终却被公司收回,据说是受到了各种压力的影响。而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更是强烈批评这一标准是世界上最差、最低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农业部和一些乳品企业则认为这一标准的制定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他们认为中国大部分奶牛都是散户饲养,且存在诸多因素影响奶源质量。例如夏季天气炎热导致奶牛饮水多进而影响蛋白质含量的说法也被提出。但这些解释仍无法完全消除公众的疑虑。一些消费者认为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提高奶源质量而不是降低标准并找各种理由搪塞消费者。他们质疑相关部门是否真正重视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对此一位社会学家表示相关部门必须创造条件让业内不同声音的专家能够公开讨论这一问题而不是通过各种方式禁止不同声音的出现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一乳制品标准的争议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关乎公众利益和信任的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