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总是难以自控?专家揭示新发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会突然陷入买买买的狂热,有些人则会失去自我控制,做出冲动的决定。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涉及到我们的大脑化学物质——多巴胺。
近日,一位妈妈带着8岁的儿子小明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原本以为孩子只是简单的小问题,但经过医生的量表测试和详细问诊,最终确认小明患上了多动症。这让妈妈感到非常困惑:“他平时并不多动,话也不多,怎么就会有多动症呢?”
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主任医师戚元丽解释说,小明虽然表面上看似安静,但他的自控能力非常差,行为冲动。这类孩子往往被老师与家长忽视。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很多都发展为“购物狂”和“跳槽狂”。临床发现,年轻的多动症患者经常会有冲动型的购物行为,导致收入无法偿还信用卡。
小明的案例非常典型。他收到了2200元的压岁钱,但因为无法自控,短短时间内就花光了这笔钱,并且还偷了妈妈的500元购买东西。他购买的玩具、游戏点卡等很快就失去兴趣,然后转手送给同学。戚元丽发现,小明只要遇到喜欢的东西就必须购买,否则就会一直惦记。但奇怪的是,一旦买到手就不稀奇了,又会想买新的东西。小明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常常丢三落四,成绩也在倒数之列。综合分析,小明应该是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既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的特点,又有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的特点。
多动症并非只是活动过多,有些孩子甚至表现得过分安静。戚元丽介绍,多动症包括三种类型:多动冲动型、注意力缺陷型和混合型。健康孩子与多动症孩子有三个主要区别:注意障碍、过于多动和冲动任性、控制力差。具体到小明的例子,他在处理压岁钱这件事上无法控制自己,容易冲动购物,这是典型的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的表现。
我们不应该忽视那些看似安静但实际上有注意力缺陷、控制力差的孩子。多动症是我国儿童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5%~13%,心理门诊就诊的患者中这个病的排名是第一。对于家长来说,了解多动症的表现和特点,及时发现并帮助孩子接受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介绍购物狂热背后的秘密:多巴胺分泌异常与多动症关联分析
在门诊中,小明的故事并非孤例。许多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呈现出过度购物、沉迷网络游戏的无法自拔的现象。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戚元丽医生分享道,这些患者在求学或工作阶段,常常面临金钱管理的挑战。他们常常因冲动购物而陷入困境,工资收入难以支撑信用卡账单,甚至日常开支都难以支付,却总购买大量无用之物。这种长期的缺乏计划和冲动购物使他们承受巨大的痛苦。
那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科学为我们提供了答案。美国国立药物滥用协会的伦纳德博士主持的一项研究发现,多动症患者的多巴胺水平降低。多动症患者在进行脑部扫描时,经过药物治疗如哌甲酯注射后,其多巴胺水平发生变化。这种药物的作用机理在于增加脑部多巴胺的产生。戚元丽医生指出,类似、、等药物的使用能改善脑部的多巴胺功能,这也解释了为何多动症患者易滥用药物的原因。当个体经历新鲜、刺激或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大脑中就会分泌多巴胺。购物正是一种刺激行为,它能引发多巴胺的分泌,从而给购物狂们带来愉悦感,使他们乐此不疲。
但多动症并非小病,如果不积极干预,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戚元丽医生强调,多动症患者可能因年纪小而未能意识到金钱的重要性及毒品的吸引力。一旦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品行问题,如偷窃等。多项调查显示,少年犯罪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儿时存在多动症表现。许多后来染上网瘾、毒瘾的人也曾是多动症患儿。成年后,多动症患者的工作持久性差,人际关系紧张,婚姻不稳定,即使他们智力正常,但很多人的一生仍然潦倒。
那么如何治疗呢?戚元丽医生指出,多动症的治疗已经相当规范,主要通过药物配合行为、心理治疗来实现。关键在于坚持治疗,家长对此要有足够的耐心。药物治疗在短期内就能看到症状减轻,但要达到临床缓解通常需要一年以上,甚至需要持续治疗到孩子18岁。虽然初期可能会影响食欲,但这是有办法克服的。家长不应因噎废食,放弃对孩子的治疗。寻求专业的医学指导至关重要,如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专业的帮助和解决方案。(来源:广州日报)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