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年轻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呈现出加重和扩大的趋势。相关数据表明,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方面的疾病,其中百分之八十与压力有关。在此背景下,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分享了他的观点和建议。
熊汉忠指出,面对焦虑和压力,年轻人需要为自己建立一个稳固的朋友圈。社会支持对于减轻压力和焦虑至关重要,只有获得有归属感的人群的支持和安慰,年轻人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年轻人还应积极运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关联,运动不仅能促进新陈代谢,还能让情绪得到适当宣泄,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
近年来,《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等数据显示,年轻人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超过九成的大学生表示曾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而大部分表示自己从未进过心理咨询室。熊汉忠强调,大家对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年轻人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年轻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对此,熊汉忠表示应理性看待这一数据。抑郁症和抑郁倾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专业判断和检测。但这个数据也反映了年轻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且数量在增长。
熊汉忠进一步指出,影响年轻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过于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家庭教育的影响以及职场、学业等方面的压力都是重要原因。在应对压力和焦虑方面,年轻人应深入了解自我,确定自己的目标和社会的需求,遵循“三步原则”。
年轻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来关注和改善。建立稳固的朋友圈、积极运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理解并应对压力是年轻人应对心理压力和焦虑的关键。社会也需要反思过于功利化的风气对年轻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年轻人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和谐的环境。身心健康紧密相连,身体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维护。运动不仅有助于新陈代谢,更能有效宣泄情绪,为压力和焦虑找到出口。 压力和焦虑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存在。年轻人应积极加强自我修炼,正确理解挫折和消极情绪。许多年轻人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对挫折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往往将挫折及其带来的消极情绪视为全然负面。实际上,挫折和消极情绪是一种信号,它们提醒我们反观自身,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 对于消极情绪的解决,我并不主张一味宣泄。虽然宣泄比不宣泄好,但过度依赖暴力宣泄并不明智。无论是语言暴力、身体暴力还是冷暴力,都不应被提倡。肯定存在更为合适的途径来化解压力和焦虑。 当前社会,年轻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成效并不显著。 熊汉忠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成效不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过于重视形式和物质,忽视了实质的软件建设。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我们过于强调课程、老师、心理咨询室及仪器等物质条件的配备,却忽视了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配备、心理健康课程的合理性和心理咨询室设备的实用性。 国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在美国,心理教育是全面化的,所有老师都需要学习心理学知识,并且每两年参加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方面的考试。这种全面化的心理教育可以确保每个老师都能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知识。 一些国家的心理服务社区化做法也值得推广。社区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为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许多国家在心理咨询方面有公共保险制度,为公众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 熊汉忠还指出,中国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远远不够。观念上的偏见和社会支持不足都加剧了这一问题。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未能真正发挥作用。除此之外,缺乏能为青少年提供规范、系统的免费心理咨询服务的公益组织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关乎青少年成长和国家未来发展。除了个人修炼外,国家和社会也应积极参与。国家应该真正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支持心理人才的培养和公益组织的发展。媒体在报道心理健康问题时,应避免渲染恶性个案,给年轻人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真正解决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为年轻人的身心健康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应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保持关注和支持。在忙碌的生活中,让我们不忘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让年轻的一代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