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被遗忘的罕见病 被遗忘的病人!

罕见疾病,它们如同隐形的挑战,潜伏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罕见疾病超过六千种,占人类疾病总负担的百分之十。随着二月二十九日国际罕见病日的临近,我们聚焦于这些被忽视的疾病,呼吁更多人了解罕见疾病对每个人的影响。

罕见疾病是人类繁衍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其种类繁多,包括成骨不全症、戈谢氏症、白化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对于每一个受影响的患者和家庭来说,其影响却是巨大的。世界卫生组织对罕见疾病的定义是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一定比例,但在我国大陆地区,对罕见疾病的官方定义尚未明确。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教授徐凯峰,致力于罕见病淋巴管肌瘤病(LAM)的研究和治疗工作。LAM是一种罕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育龄女性身上,成年女性患病率约为百分之一万四千分之一。由于患者人数少且缺乏公众关注,许多患者长期被误诊、漏诊,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徐凯峰教授正在建立一个涵盖LAM在内的罕见病信息数据库,以期了解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情况。他认为明确罕见病的定义对我国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制定“孤儿药”政策,还能推动药物研发、注册和准入等方面的进步。

罕见病患者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于此。经济负担是压倒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大多数罕见病患者来说,他们要么面临有药却负担不起的困境,要么完全无药可治。以LAM患者为例,治疗费用高昂且医保不报销,使得许多年轻患者成为家庭的经济负担。徐凯峰教授团队的调查显示,在肺移植费用方面,仅有少数患者能够承受。经济因素已成为患者接受肺移植治疗的重要限制因素。

罕见疾病的药物治疗也是一大难题。国内市场上针对罕见疾病的药品极度缺乏,导致许多患者只能选择昂贵的进口药物或冒险尝试未被批准的药物。这种情况无疑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和风险。面对这样的困境,“瓷娃娃”(成骨不全症患者)罕见病关爱中心负责人王奕鸥呼吁大家不要将罕见病患者视为单独的群体。每一个生命都可能遭遇这样的挑战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罕见病患者争取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在缺乏政策支持和医疗保障的困境下,大部分罕见病患者无法承受高昂的药品费用,导致他们无法享受正常的生活,甚至面临失去工作、遭受社会歧视的风险,有些患者还因病致残或年轻离世。这种情况对于罕见病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都是极大的挑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两种解决方式:老药新用和研发新药。徐凯峰教授的研究发现,一种名为雷帕霉素的老药对LAM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这种药物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研发出来,主要用作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的说明书上并未将LAM和TSC纳入其适应证范围,这使得患者无法享受医保报销。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成骨不全症患者身上,他们使用的补钙药品也是老药新用,但也没有明确的适应证。

这些药物的适用范围未明确,使得医生和患者在使用时面临巨大的风险。尽管患者们愿意尝试这些药物,但医生们往往因为担心风险而不敢开药。徐凯峰教授表示,要想让这些药物被纳入医保,就必须解决其适应证问题,并经过长期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国家药监局的批准。幸运的是,患者们大多愿意参与临床试验,抱着“有药总比没药好”的心态接受药物治疗。

由于罕见病治疗药物市场狭小,潜在利润有限,制药行业往往忽视了这类药物的研发,使得这些药物成为了被遗弃的“孤儿药”。成骨不全症患者如同易碎的瓷娃娃,他们需要特殊的医疗铆钉来治疗骨折,但目前这种铆钉只能依赖进口。为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王奕鸥和国内的医疗器械生产厂商接洽过,但面临着患者人数少、支付能力有限的现实困境。

为了解决“孤儿药”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颁布了罕见病专项法律法规。美国《孤儿药法案》及其修正案为孤儿药的研发提供了具体的经济激励和政策倾斜,包括开发补助、研究基金、快速审批通道、市场独家经营鼓励措施等。这些措施不仅给了患者希望,也给了不少企业以希望。在美国市场上,中小型制药公司生产的孤儿药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

徐凯峰教授一直支持着这群被现代医学暂时遗弃的罕见病患者。他开通了绿色通道,为LAM患者提供及时就诊的机会;他和患者一起建立了宣传网站和专项基金,为患者提供信息和帮助。这些繁重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徐教授表示,罕见病患者对生活充满热情,他们的求生欲望比一般人更加强烈。因此医生们所做的努力永远是不够的。同时罕见病患者更需要制度的保障和支持来解决他们面临的困境。每当看到关于罕见病患者的新闻报道,引发社会爱心人士的慷慨捐助,徐凯峰内心总是深感震撼。他认为,尽管这些捐助行为极为可贵,但仅仅依靠公众的爱心捐赠并非长久之计。在借鉴国际经验后,他强调,我们需要制度的保障与支持。

在美国,《孤儿药法案》为罕见病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该法案规定,商业保险公司不得拒绝罕见病患者的投保申请。罕见病患者只需每年多支付1000美元的保费,便可享受任何药物的使用权利,所有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同样,我国台湾地区在2000年也推出了罕见疾病医疗补助办法,将发病率为0.1‰的疾病定义为罕见病,并对罕见遗传病患者所需药物及特殊营养品费用实行全额报销。

徐凯峰所在的北京协和医院是中国疑难病症救助的权威机构,收治了许多罕见病患者。他建议,有关部门应统一打包发病率极低的疾病,列出目录,将每一种罕见病的用药整体纳入医保范围。这样,患者面临的“没钱治疗”和“无法治疗”的困境可能会得到缓解。

除了经济问题,罕见病患者还面临着病情的未知性。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些医生表示,尽管像LAM、瓷娃娃这样的患者相对幸运,因为他们的病情和治疗方法已经得到一定的研究,但仍有许多患者的病因、治疗方法都未知。这种未知的状态对患者来说才是最可怕的。

黄尚志研究员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强调我们不应该因为疾病罕见而忽略患者,不应该因为治疗成本高昂而放弃。他提到,关注罕见病患者实际上是对未来自己家庭健康的关怀,因为隐性遗传病可能在任何家庭的后代中出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黄昱博士认为,罕见病人是社会的财富而非负担,通过对他们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因功能,新的治疗方法。

让我们通过两个真实的病例来更深入地了解罕见病患者的困境。王奕鸥是“瓷娃娃”——成骨不全症的患者,她经历了多次骨折的折磨。而晓莉是一位淋巴管肌瘤病(LAM)的患者,这是一种罕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使她的生活充满挑战。在日常生活中,她们需要小心谨慎,避免任何可能导致骨折或呼吸困难的活动。她们仍然积极面对生活,努力为其他病友提供帮助和策划各种活动。她们的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罕见病患者的艰辛与坚韧。

罕见病患者面临着经济、医疗、心理等多方面的困境与挑战。我们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相关制度,为罕见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与保障。我们也应该加强对罕见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罕见病的认知与理解。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些患者带来希望和光明。晓莉,一个坚韧的女性,她的生活经历足以让人动容。即使在生死边缘挣扎,她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在长廊的镜子里,她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同时也看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每当站在镜子前,她都会想起那些已经长大的同龄人,以及正在为她的康复而努力的家人们。

那段艰难的2007年,对于晓莉来说仿佛是一场噩梦。在这一年里,她遭受了五次气胸的侵袭,每一次都让她濒临生死边缘。她并没有被病魔击败。在她身边,家人的爱与关怀如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她的生命之路。妈妈白天守护在她身边,晚上老公接过重任,爸爸则忙于办理住院手续、拿检查结果等琐事,他们默契十足,共同为晓莉的康复努力。

为了让她尽快康复,晓莉的老公甚至学会了灸疗和刮痧,每天坚持不懈地为她治疗。在疾病的影响下,晓莉缺氧严重,需要24小时佩戴氧气。在家时她用氧气机,出门则携带便携式制氧机。刚开始,她对此感到不适,觉得别人的眼神异样。老公的安慰使她放下心中的负担,他笑着说,别人可能只是以为你在戴耳机呢。

晓莉说,在郑州的街头,你只需留意一个鼻子上戴着氧气管、身上散发着淡淡艾草味的人,那一定就是她了。我们往往只关注疫情等热门话题,却忽视了这些罕见病患者。他们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帮助。

晓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面对罕见病的侵袭,她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面对,勇敢抗争。她的家人也给予了她无尽的爱与支持,共同为她的康复努力。我们应该向晓莉学习,关注罕见病患者,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些需要关注的人群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