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流转中,一场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攻防战”悄然展开。自从去年十月以来,中国已退运了百万吨美国进口的转基因玉米,其核心原因就在于这批玉米中含有未经我国农业部批准的MIR162转基因成分。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给美国农业行业带来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面对这样的困境,美国频频敦促中国加快审批步伐。一场关于玉米的较量,在两国间悄然展开。
在这场备受瞩目的较量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我们的视线聚焦在这场转基因玉米的“攻防战”上。从深圳口岸的一船进口玉米中检出的MIR162转基因成分,到全国范围内退运的112.4万吨进口玉米及其制品,这一事件的影响可谓深远。对于美国农业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重大的打击。MIR162转基因玉米是美国先正达公司研发的抗鳞翅目昆虫的转基因作物,虽然在美国等地已经获得种植批准,但在我国却未能获得农业部的批准引进。
多年来,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一直是国际农业科技领域的热点话题。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对于转基因作物的进口管理尤为严格。在这场退运事件中,多位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担忧,长期进口转基因玉米可能会对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部门在审核新的转基因产品时更是需要审慎对待。在这一关键时刻,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民族健康等问题。
而对于美国来说,这次退运事件无疑是一场重大的打击。MIR162转基因玉米的生产商曾多次向我国提出入境申请并提交了相关材料,但一直未能获得批准。对于跨国农业巨头来说,失去中国市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这场“攻防战”中,双方都在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利益。对于中国而言,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维护农业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任务;而对于美国而言,开拓中国市场则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场较量不仅关乎两国农业的发展,更是关乎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和合作前景。在这场较量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为中国农业的未来而努力奋斗。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外转基因产品进入中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在面对全球化趋势的同时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权益保护和安全监管同时也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农业的发展进步。农业产业遭遇挑战:美国因转基因玉米受阻损失惨重
近日,据外媒报道,美国全国谷物饲料协会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揭示了令人担忧的事实:由于MIR162转基因玉米未能获得中国及欧盟等进口国的批准,导致的退运事件给美国农业行业带来了高达29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中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在2012年玉米的净进口量显著增长,其中98.2%来自美国,主要是转基因玉米。围绕MIR162转基因玉米的不确定性,使得美国的玉米出口面临严峻挑战。考虑到这些不确定因素,中国实际的玉米进口量可能会比美国农业部的预测小得多。
由于中国的退运,国际玉米价格已经下跌。在短短一年内,玉米价格暴跌了40%。由于美国玉米丰产,出口商不得不寻找新的出口市场,将玉米转售到其他亚洲国家。对此,美国贸易办公室敦促中国尽快批准MIR162转基因玉米的进口。
审批之路似乎并不顺畅。由于审核未能如期在2014年3月份通过,中国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下次审核被安排在6月份。在此期间,中国可能会继续限制玉米的进口,这意味着全年收储工作可能已提前结束。
戴景瑞指出,玉米已超越小麦成为中国第一大农作物,主要用于饲料和加工。尽管国内供应相对充足,但市场需求巨大,仍不能满足需求。中国进口的玉米中,绝大多数是转基因玉米,主要来自美国。这表明中国并不排斥进口转基因玉米,但必须通过严格的安全审查。
多重因素可能制约MIR162入华。中国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侯为民告诉记者,尽管中国有严格的转基因产品进口审批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转基因产品以工业原料的形式进口,审批门槛相对较低。这些产品进入国内后改变用途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除了用途管制问题外,侯为民指出,安全性是制约转基因玉米入华的重要因素之一。法国已明令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在中国,尽管有专家表示农业部将综合考虑国内玉米产量、需求量及其他出口国玉米品种的替代性等因素来决定是否批准MIR162转基因玉米入华,但安全性问题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现代农业的竞争已不仅是价格竞争,更是生产技术、知识产权的竞争。一旦中国批准进口转基因产品,美国的跨国公司可能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农业的长期健康发展造成一定风险。中国在决定是否批准MIR162转基因玉米入华时,必须权衡各种因素。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将如何抉择?又将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这将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关乎整个经济的稳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