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迷奇闻网带来一段汉初的辉煌历史——“三刀两枪”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回溯至代汉时期,一幕令人惊叹的宗族景象呈现眼前:二十八位宗族王、一百二十位诸侯,在这风起云涌的时刻,仅有三人敢于站出来反对王莽的崛起。其他宗室子弟选择沉默或是成为王莽的拥趸,帮助他镇压起义。
王莽真的给了他们好处吗?并非如此。王莽登基后,不仅将刘氏诸王降为公,更将他们全部废黜。可以确定,除了那些搭上王莽政治快车的刘氏宗族子弟,大多数人敢怒不敢言。
汉初的诸侯王数量大约维持在二十位左右,列侯(包括非列侯)则约一百五十位。到了王莽代汉之际,刘氏宗族的王爷和侯爷数量明显增长了一大截。在面对家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的胆气却显得不足。
这并非他们缺乏血性,而是汉初诸侯的强势崛起,威胁到了帝国的安全。经过刘邦、汉惠帝、吕后和汉文帝四代君主的严厉打击,诸侯们如同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逐渐从凶猛的老虎变成温顺的小绵羊。在和平年代,他们吃草度日;在战乱年代,他们则面临被吃的风险,毫无还手之力。
这个驯化过程整整持续了一百年。其中,“异侯”是历史留下的隐痛。汉高祖刘邦在创业之初,册封了八位诸侯王,他们都是非刘姓的“异姓诸侯王”。刘邦命途多舛,年近五旬才开始创业,为了革命,连生孩子的时间都没有。当他登基称帝时,他的嫡子才八岁,其他庶长子和其他子女都处于幼年阶段。面对这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骄兵悍将,尤其是七大异姓诸侯王,刘邦倍感压力山大。
从起义到攻入关中灭秦,再到二次革命争霸打败项羽,刘邦仅用了七年时间完成了从平民到皇帝的转变。剪除异姓诸侯王的过程却同样用了整整七年。刘邦通过亲征、谋反前连等方式逐一剪除异姓诸侯王,同时不断加封刘姓诸侯王。他还与大臣们订立了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以确保刘姓子孙能够继承皇位。在分封过程中可以看出刘邦的窘迫和无奈为了维护皇权他不得不恢复在秦朝就已经被废除的分封制勉为其难地封赏弟弟、侄子甚至族兄弟为王。刘邦面临的困境是历史环境决定的他只能实行分封制并缓慢改造除非他愿意与所有诸侯王为敌。他立下的同姓诸侯王在力量上压过了异姓诸侯王成为他的首选策略。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刘邦的智慧和胆识得到了充分体现他通过一系列手段确保了刘姓皇室的延续和统治的稳定为后来的汉朝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朝初期,面对诸侯王的权力扩张,刘邦及其后继者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显得尤为审慎。对于刘邦而言,安抚与平衡是关键,而非激进的一锅端。从吴芮的生存可以看出,刘邦重视的是诸侯王的忠心,而非单纯的权力集中。
韩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解决诸侯王问题并非一刀切,而是逐步以忠心可靠的同姓王爷替代可能的异心者。这样的策略既避免了过于冒进的风险,也向所有诸侯王传递了一个信号:只要忠心,分封制仍可继续。以卢绾代替臧荼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分封制在汉朝得以沿袭,并广泛扶立同姓诸侯王来逐渐替代异姓诸侯王。想要立刻恢复秦朝的郡县制并不容易。
随着汉文帝刘恒的继位,汉初政治面临了新的挑战。一方面,诸侯国的占地面积过大,达到了三分之二的疆域,形成了强枝弱干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这一点在《史记》中有所记载,其中详述了诸侯国的广大地域和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汉文帝以庶系身份登基引发的嫡庶之争也不容忽视。刘邦的几个儿子在诛灭政变中被功臣派杀害后,造成了嫡系的断绝。关于谁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尽管刘恒最终继承了皇位,但这引发了其他诸侯王的不满和质疑。这种不满最终导致了部分诸侯王的反叛行动。
面对这一局面,贾谊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众建诸侯少其力”。这一策略旨在通过多封诸侯来削弱已有诸侯王的权力。具体来说,就是从已有的诸侯王的地盘上分割出新的诸侯国,分给嫡子以外的儿子。这种方式既不会损害中央的利益,又能让诸侯王自我削弱。汉文帝接受了这一建议,并逐步实施。到了汉景帝时期,面对更为严重的诸侯王问题,晁错提出了直接削藩的策略。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策略的实施引发了七国之乱。
汉朝初期在处理诸侯王问题上表现得十分谨慎和策略化。从安抚到逐步替代再到多封诸侯削弱其力,汉朝的统治者们一直在寻找平衡和稳定的方式。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嫡庶之争、诸侯王权力的过大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部分诸侯王的反叛行动。对于汉帝国来说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中央集权的稳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贾谊和晁错的策略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至于汉景帝在七国之乱后的决策和行动如何我们将继续下去。在汉帝国,有一根擎天白玉柱,他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智慧,仅仅三个月便平定了七国之乱。这位英雄的出现,为汉景帝带来了威严与力量。在军事胜利的庇护下,汉景帝对参与叛乱的七国国王进行了严厉打击,废黜了他们的王位。他对诸侯王进行了大幅调动,并加封自己的儿子以补其位。
叛乱平定后的第二年,汉景帝继续发力,将数个诸侯国废除,转化为中央直辖的郡。这一行动不仅使得汉文帝和汉景帝嫡系藩王的数量增长,更重要的是,藩王所占有的土地大幅减少,中央的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这一系列动作在政治层面上对诸侯国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使得藩王对王国的控制权被严重削弱。
此后,汉景帝的“削藩策”产生了三大效果:扭转了庶系藩王势力盖过嫡系的势头,让藩王失去了对大部分土地的控制,并从政治上彻底改革了诸侯国的管理制度。从此,藩王们失去了自由,成了笼中的困兽。
接下来,汉武帝刘彻的出现,为诸侯国带来了两记重击——“推恩令”与“酎金夺爵”。汉景帝之后,虽然藩王们表面上变得乖顺,但诸侯国仍然掌握着大量的土地。这一历史使命落在了汉武帝的肩上,他连发两枪,让诸侯国彻底失去了反抗之力。
第一枪是“推恩令”,这一政策将诸侯王的土地割裂成若干个小诸侯国。这些新产生的小诸侯国大多属于列侯而非藩王,其土地由中央统一管理。这样一来,诸侯王的势力范围迅速缩水。尽管他们内心不满,但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势力被削弱。
更致命的是“酎金夺爵”。这是一种始于汉文帝时期的祭礼制度,要求诸侯在祭祀时进献酎酒和黄金。汉武帝却利用这一制度作为手段,以黄金成色不足为由,废黜了大量诸侯的王位。这一举动让诸侯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封地落入中央的手中,毫无反抗之力。
到了汉武帝中后期,汉帝国中央掌握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诸侯王彻底沦为混吃等死的食客。他们失去了曾经的权力和地位,变得毫无威胁。
回顾历史,西汉开国时实行的分封与郡国并行的制度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汉高祖刘邦在统一大业完成后,花了整整七年时间才解决异姓诸侯王的问题,但这同时也为庶系诸侯王未来的隐患埋下了伏笔。
汉文帝采用贾谊的“众建诸侯”策略,将强大的诸侯国分解成小国,以化解因庶变嫡带来的副作用。而汉景帝则通过采纳晁错的“削藩令”,以强硬手段解决了诸侯尾大不掉的局面,既改变了嫡庶力量的对比,又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最终,汉武帝以“推恩令”和“酎金夺爵”双管齐下,大面积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范围,并直接罢夺了诸侯的私产。这一系列措施彻底完成了对诸侯国的一击,使得西汉开国时强大的诸侯王势力在四代皇帝的打击下逐渐变得弱小,最终蜕化成温顺的小绵羊和单纯的高级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