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多点执业:从老死一家到自由执业的渐进之路
随着1月12日国家卫计委推出的《关于推进和规范的若干意见》的公布,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改革标志着从过去的“老死一家”模式向多点执业的转变,无疑是对医师的一种解放,是医疗体制的一大进步。改革的道路仍然漫长,真正的自由职业还在终点等待。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对此表示,配套政策的跟进是医师多点执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否则,文件只能是一纸空文,医生不敢也不愿多点执业。
多点执业,是指医师在有效注册期内,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医疗机构进行执业活动。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平稳有序流动和科学配置,更是对医师的一种赋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意见》的推出只是改革的一部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落实和优化这一政策。
过去,医师多点执业曾被严厉禁止。在2005年前,医师院外行医甚至不为道德所允许,被称为“走穴”。“走穴”之风依然盛行。有的医生周末最忙,一放假就飞往全国各地。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原卫生部为“促进医学交流与发展”等目的,允许医师经所在机构批准“外出会诊”,这算是对过去禁令的一个松动。此后,新医改方案逐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多地开始试点医师多点执业。如今,《意见》的推出,标志着多点执业不再为人诟病,甚至被赋予了重大使命。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意见》的意义在于“解放医生”。他指出,医生自由执业已经成为国际主流模式,而我国的医生大部分还束缚在单位的“笼子”里。多点执业有条件地赋予了医生自由。类似的观点还有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熊先军,他认为多点执业是还权于医师。
尽管方向明确,执行起来却并不容易。院长和科主任们可能会对此政策有所顾虑。有院长表示,“我辛辛苦苦培养他,让他升职,给他发工资,为他买保险,他却在别处行医,这难免让人感到不甘。”这也是政策推进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之一。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大挑战。
医师多点执业是医疗体制改革的一大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需谨慎和耐心。配套政策的跟进、各方利益的平衡、医生权益的保障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医生的解放,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医生多点执业: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在医疗行业的版图中,病人是医院的生命线,而医师则是这条生命线的重要供血者。当医师选择多点执业,医院的财路势必受到影响,这无疑是对医院根本的撼动。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指出,品牌医生与品牌医院相互成就,平台的力量往往超过个人。像协和医院的医生,他们的江湖地位与人们的尊重,很大程度上源于协和这一金字招牌。那么,他们是否应该放弃现有的忠诚,四处执业,不顾同事的眼光呢?
当前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无论是广东的试点还是北京的,多点执业都呈现出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廖新波巡视员则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他在微博中表示,对医生多点执业的混乱认识,主要是思维方式的局限。人们总是用单位人的思维去考虑社会人的问题。目前看似不可行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推动。
决策者希望通过放宽条件、简化程序,优化政策环境,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意见》及其解读中,“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始终是核心要义。有些网友期待多点执业后能在家门口看到名医。
于明德认为,多点执业将增加竞争,给患者带来更多选择,医疗服务质量势必提高。这就像其他商品市场的竞争一样,患者会根据医疗服务质量和价格作出选择。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胡善联教授则持保留意见。他担心,医生是否愿意去基层多点执业,能否实现有序流动,现在还不清楚。庄一强指出当前医生的劳动强度已经很大,医生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换一个地方执业就能多看病人。
有细心的网友指出,《意见》引导医师去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的措施尚待完善。大专家可能会追随利益而去,富人方便了,但普通患者可能并未受益。
在这场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中,如何平衡医院、医生、患者三方的利益,如何真正让医疗服务惠及广大群众,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的问题。我们期待医疗行业的明天,能够真正实现医生的价值,患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