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微健康网的消息,国家发改委价格司透露,新一轮药品降价风暴即将在本月席卷全国。针对新进医保目录的品种,将展开更为猛烈的降价攻势,因为它们相较于老药拥有更大的降价空间。这次的重点降价药品涉及抗肿瘤药、免疫调节类药物、血液制品以及消化系统用药。
年初医药股市的大幅震荡,似乎已经预示了行业将面临一场由政策调整引发的变革。而近日国家发改委的明确表示,无疑证实了市场的猜测,一场新的医保药品价格调整方案已经启动。
3月4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宋大才确认了这一消息,指出《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商保险药品目录》的部分产品将在本月继续降价。此次降价将成为发改委历史上的第27次药物价格调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降价的四大类药品共计有216个品种,预计将带来显著的市场震动。
上一轮医保目录药品调价发生在2011年,当时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类药品是降价的重点,平均降幅达到了21%。而此次降价的重点则转向了抗肿瘤药、免疫调节类药物等高定价品种,预计此次降价的幅度将超出上年平均水平。
据知情人士透露,发改委在2月底已经开始与各省市药价主管部门讨论新一轮药品价格调整的思路。根据会议要求,高价药将成为此次降价的重点,而且有可能会在原来的降幅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过去那些免于降价的单独定价以及原研药等也可能面临降价的命运。
安信证券首席行业分析师邹敏预测,本次降价的平均幅度可能在20%左右,最大降幅可能达到40%。为了缩小同种药品价格差异,外企专利过期药品的降幅预计将在10%左右。会议还讨论了限定最低和最高降价幅度的思路,为竞争不同的产品设定了具体的幅度范围。
此次价格调整的思路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据一位参加会议的专家透露,此次降价将综合考虑药品的成本、出厂、批销、流通以及医院销售价格五大因素。而且,以企业产品中标价和国家定价之间的差价作为重要依据,来判定某品牌药物是否为高价药或低价药。
早在几年前,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的官员就已经表示,调价需要综合考虑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实际交易价格等因素。而此次降价方案的讨论,基本上遵循了这一调整思路。如果说之前的价格调整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化思路,那么此次价格调整则更加清晰地体现了市场化的方向。
于明德,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表示,内外资企业对于品种同价过大的问题将是下一步调整的重点。他同时指出,根据临床不同类别的实际需要进行价格调整也是一种思路。
从整个行业来看,将中标价格作为定价的重要参考,将对企业的市场行为产生深远影响。企业普遍认识到,药品降价将进一步压缩产品的利润空间。但无论如何,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他们有望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药品投招标政策与市场策略调整对企业产品的影响
随着药品市场的深入改革,企业的投招标策略和市场策略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的产品中标价格不仅将影响企业自身的盈利状况,更将引领全行业相同通用名药的定价行为。恶意投标行为若被发现,可能会给同类产品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近期召开的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进医保但未定价的药品将以市场平均中标零售价作为现行价进行测算。这要求企业重新考量药品进入医保目录可能带来的价格损失与医保扩容的得失。这无疑是一场对企业战略眼光的考验,也是对企业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能力的检验。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降价对制药企业的影响可能并未市场想象的那么严重。安信证券首席分析师邹敏指出,目前决定企业盈利的关键指标是招标价。对于非独家药品,市场竞争激烈,其招标价往往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最高零售价,因此对企业盈利影响有限。独家品种虽受降价影响较大,但若降价幅度在可接受范围内,如业内预计的5%,企业大多能承受。
申银万国资深分析师罗鹃同样认为,真正影响药价的是招标过程,这一过程由市场决定。在发改委下调零售价之前,由于招标过程中的激烈竞争,实际中标价已显著下调。这表明,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已经在药价上得到体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药品价格的下降并不全然是坏事。以某些药物为例,纳入医保后,虽然价格降低,但销售规模却显著上升。这证明了,只要产品质量有保证,市场接受度高,价格的下调未必是坏事。反而,这可能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知名度的一个契机。
我们必须认识到,药品进入医院销售需经过复杂的招标过程,而国内企业多以仿制药为主,竞争激烈。多数药品的实际中标价已经远低于发改委规定的最高零售价。有一种观点是,药价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仿制药随着市场参与者的增加,价格自然会逐渐走低。这也可能是发改委制定策略时的思路之一。若企业希望产品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在研发上投入更多精力,提升产品的核心价值。
面对新的药品政策与市场策略,企业既要审视自身产品的定价策略,也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这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只有适应市场变化、灵活应对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