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上蔡人士,年轻时曾任职管理文书的小吏。在那个时代,楚国贵族如屈、景、昭等掌握着权力,使得下层人士难以升迁。不甘现状的李斯选择了跟随名师学习帝王之术,他的师傅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和儒学家荀况,那位提出了“人性本恶”的哲人。
荀子曾赴秦国考察,对秦国的法制建设深表赞赏,认为其法制成熟完美,各级官吏执法严明、办事效率高,中央权力集中。或许正是师傅的这番论断,深深影响了李斯,使他决定踏上前往秦国的旅程。
当时,秦国正值庄襄王逝世,十三岁的幼君继位,丞相吕不韦掌握着军政大权。他仿效战国贵族养士的传统,招揽了大量门客。李斯也借此机会进入相府,凭借能言善辩、学问出众的特点,很快从吕不韦的三千食客中脱颖而出,得到了他的青睐。不久,李斯被推荐进宫,担任郎官。
尽管郎官职位较低,但有机会接触秦王,李斯得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这位年轻君王的思想言行,并展示出自己的才能。他的首篇雄文《论统一书》就是在这一时期写就并呈递给秦王的。这篇文章认真分析了秦与六国的总体形势,提出了秦应该趁六国疲怠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全部兼并的观点。秦王政读后大为赞赏,提拔李斯为长史,也就是秦王宫廷的秘书长。
之后,李斯担任客卿期间,秦国政坛经历了诸多变故。在驱逐外客的风潮中,李斯以一篇《谏逐客书》充分阐明了外客在秦国由弱变强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文章有理有据,使秦王恍然大悟,取消了驱逐外客的诏令。李斯不仅被请回秦国,还担任了掌管全国刑狱的廷尉,成为秦王政的主要谋士之一。
秦帝国建立后,李斯辅佐完成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大政。史载,大约在公元前217年,李斯升任左丞相,位极人臣。他的子女也都娶公主为媳、嫁公子为妻。盛极必衰,李斯也未能逃脱这一铁律。在沙丘之谋中,李斯被赵高欺骗利用,背弃了遗言赐死了公子和蒙家兄弟。此后秦朝的统治更加严酷无情,“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百姓怨声载道。大泽乡起义爆发后不久便攻到了骊山脚下最终靠军事强人镇压才保住秦朝然而关外烽火连天不断仍然威胁着秦朝安危
面对这一局势李斯担忧秦朝毁灭于是他给胡亥上了一道奏书提醒皇帝宽刑减徭转换治民政策以消弭叛乱然而胡亥并未采纳反而以李斯未能钳制臣民进行责难在二世皇帝的施压下李斯只能顺水推舟阿谀奉承迎合二世意愿写出一篇谄媚的《劝行督责书》以此换取自身安稳文章中的畏首畏尾的阿谀和谄媚让秦民更加惊骇思乱最终加速了秦朝灭亡的进程可以说李斯亲手搭建起了帝国基石最终却无力阻止其崩塌令人扼腕叹息秦朝,一度繁荣昌盛的王朝,此刻却陷入了危机。李斯与赵高的争斗,仿佛是一场无声的较量,而秦朝的衰落,则成为了他们博弈的背景。
当秦朝失去挽救败亡的机会时,李斯试图缓和与皇室的矛盾,他却在无形间陷入了自己挖下的陷阱。赵高在胡亥实施督责统治的时期,频繁借故滥杀无辜,发泄私愤。为了防止罪行败露,赵高巧妙地欺骗了胡亥,使他深居宫中,将政务大权独揽。此刻的赵高,终于有了足够的权力来对付李斯。
史料记载,赵高假意拜访李斯,将其诓骗入宫,趁机劝谏胡亥理政。他总是挑选胡亥玩得高兴的时候让李斯进谏,引发了胡亥的反感。赵高趁机煽风点火,指责李斯对沙丘之约有不满之心。他更是暗示李斯之子李由与盗贼勾结,使得周文能够攻到骊山脚下。二世皇帝对此半信半疑,遂派人核查李由的具体情况。
李斯在秦宫中有眼线,得知自己中了赵高的圈套后,大为震怒。他试图通过内廷的关系绕过赵高,将弹劾书直接递给了胡亥。赵高已经完全取得了胡亥的信任,他将李斯的攻击和怀疑之辞全部告诉了赵高。赵高巧妙地反击李斯,使他陷入了绝境。
赵高以精通法律获得始皇帝的青睐,对于如何审讯李斯自然胸有成竹。他并不急于追究李斯之前的事,而是重提旧事,将李斯的家族成员和宾客随从通通收监入狱。接着,赵高使用酷刑拷问李斯,逼他承认长子李由通盗谋反。年老体衰的李斯只好认罪。
为了防止李斯通过申辩上书翻盘,赵高严密控制了李斯与外界的联系。然后,他秘密派亲信假冒秦二世的使者前往狱中复审李斯。李斯不知情,如实相告,结果换来的是更严厉的惩罚。这场残酷的斗争使李斯彻底绝望,他成为了真正的“谋反者”。最终,按秦律,李斯被判处腰斩之刑,他的家族也被夷灭。
这场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令人震惊,它揭示了皇宫内部权力的争夺和秦朝的衰落。李斯的悲剧性命运令人唏嘘不已,他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和无情。这场斗争的每一个细节都令人印象深刻,它成为了历史中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