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追求的“长生不老”之法,背后隐藏着方士们对长生不老术的深入探索与实践。秦始皇作为一统天下的伟大君主,晚年的他同样希望延续生命,为此聚集了众多研究长生不老的方士。这些方士们大多来自渤海湾沿岸的河北和山东,或许是那片海域激发了他们对于长生不老的幻想。他们声称东海有蓬莱仙山,山上有掌管仙药的仙人。例如,方士徐芾就曾受秦始皇之命,远赴东海寻求仙药,最终漂流至日本。
一、汉武帝与方士的缘分
汉武帝,同样是一位追求长生不老的伟大帝王。《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晚年也召集了众多方士,沉迷于长生不老之术。其中,李少君是一位备受宠爱的方士,他声称能祭祀炊灶、不食人间烟火,并通晓长生不老之术。他向汉武帝建议,通过炼制黄金制成的饮食器具,可以延长寿命。于是,汉武帝按照李少君的方法,专心致志地炼制黄金,期望借此实现长生不老。
二、炼金术:中东与中国的异同
中东地区也出现了炼金术,其目的主要是炼出黄金成为富翁。与此相似,中国的炼金术也重视炼出黄金,但更多的是为了制作特殊的饮食器具。中国炼金术士们认为,人工黄金具有天然黄金所没有的神奇力量,使用这种黄金制作的容器进食能够延长寿命。丹砂,即硫化水银,是中国炼金术中的重要物质。古代的巫师们被丹砂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化学变化所吸引,相信它能炼出黄金。
三、葛洪与《抱朴子》
后汉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主要阐述了炼丹术。葛洪是这一方术的后继者和发展者。葛洪生活在六朝时代,当时思想和炼丹术极为盛行。葛洪本人曾学习儒教,但其许多亲友都是方士。他在晚年隐居于广州的罗浮山,专心于炼丹术的研究。葛洪在《抱朴子》中详细描述了仙药的重要性,尤其是矿物性药物如丹砂、黄金等。他引用其师郑隐的话表明,炼制黄金的目的不是为了致富,而是为了服用后成为仙人。方士们选择隐居生活,是因为他们认为成为富有者会阻碍他们成仙。尽管他们可能无法真正炼出黄金,但他们的探索和研究为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方士对长生不老之法的探索和实践,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追求,也推动了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禁对方士们的智慧和勇气表示敬意。在开始之前,先进行一次为期百天的斋戒,以五香汤洁净身体,隔绝世俗纷扰。这样的做法充满了神秘色彩,与中东炼金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的炼丹术士们,如同炼金术士一样,使用各种器具进行化学实践,深化了对物质性质的认识。虽然我们现在无法列举他们在化学方面的具体成就,但可以推测,像唐代黑色的发明,可能就是方士们在试验中的意外收获。
四、探寻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演变
巫术的技巧是化学知识的源泉之一,同样地,中国的药物学,也就是本草学,也是由方术家们逐渐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药物被称为本草,这一称呼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从那时起,便有了专门研究药物的本草家。随着时间的推进,到了后汉时代,本草学的学问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出现了专门的著作。
其中,陶弘景(公元456-536年)是这一领域的集大成者。他整合了当时名医们发现的药物知识,包括《名医别录》,以《神农本草经》的书名,撰写了新的三卷。在这部书中,列举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与一年的日数相呼应,每一种药物都详细描述了其形状、产地、采集时期、药效等。陶弘景还为其添加了注释,完成了七卷的《神农本草经集注》。虽然这本书已经失传,但在敦煌出土文物中仍有一些残篇断简留存。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大量的医药书籍得以刊行。在的大观年间和政和年间,两种版本的《证类本草》相继问世,并流传至今。
从《证类本草》中,我们可以窥见《神农本草集注》的内容。中国的药物观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存在一个等级的观念,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最上品的药物被视为长生不老之药;中药则是保健药,有些带有毒性,必须适量服用;而最下品的药材则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治疗药,这类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这种三品分类的方法在中国药物学中是一种基本理论。正如《素问》所论述的阴阳原理是宇宙的根本原理一样,中国的药物学也明确表达了预防为主、养生的理念。
中国的药物学发展源远流长,从早期的炼丹术士到现代的医药学家,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无论是预防、养生还是治疗,都离不开药物的支持。而中国的药物学,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