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冬虫夏草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稀缺性,被誉为中药界的“软黄金”。它见证了千年的传统采挖和服用方式,随着资源量和消费群体的变化,冬虫夏草正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曾经,冬虫夏草以其惊人的价格涨幅和产量减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青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冬虫夏草产地,短短三十年时间,虫草价格飙升三千倍,而产量却锐减至原来的两三成。李玉玲主任告诉我们:“青海冬虫夏草的蕴藏量正在急剧下降,不超过二十年,这一珍稀资源就有可能枯竭。”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合理利用和保护虫草资源成为了当务之急。在最近的青海国际冬虫夏草展交会上,我们发现虫草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在明显上升。产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这一趋势的原因在于:深加工可以最大化利用稀缺资源,其产品服用便捷高效,受到主流消费群体的青睐,同时市场利润空间巨大。
在展交会上,我们见证了冬虫夏草深加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市场上,冬虫夏草深加工产品如虫草压制含片、口服液、原粉胶等日益增多。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执行会长才让多杰表示:“这些深加工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利用。”随着资源的减少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传统的虫草服用方式逐渐显得耗时费力,而现代生物科技生产的深加工产品正逐渐占领市场。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研究院的冬虫夏草研究室主任李玉玲告诉我们:“目前冬虫夏草的深加工属于超微化物理研磨过程,经过超微化的虫草无论形式如何都更利于人体吸收。”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率先将冬虫夏草深加工产品推向市场,其5X极草产品系列就是利用了冬虫夏草超微化原理,据公司宣传,其产品的吸收效果相对原草可以提高至7倍。
尽管目前尚无权威机构发布关于虫草超微化后的吸收效果的临床试验证明,但去年北京同仁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冬虫夏草超微化至10万目时,人体对其的吸收效果将是原草的十倍。这无疑为冬虫夏草的利用开辟了新的道路,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科技手段能更好地保护这一珍稀资源,同时也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冬虫夏草的深加工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向着更为精细的超微化方向发展。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见证冬虫夏草被精细加工至10万目以上的奇迹。这一切,得益于科技的力量和人们的创新精神。
在全国最大的冬虫夏草产地青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冬虫夏草的深加工产业。青海三江源药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扎西才吉表示,只有顺应市场的走向,企业才能得以发展。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青海,更是全国范围内冬虫夏草产业的共识。
资源和市场是决定行业走向的两大关键因素。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医药品研究员郭凡礼指出,深加工产品是资源稀缺情况下的必然选择。对于冬虫夏草而言,其深加工的发展是顺应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当下,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深加工产品以其规模优势、便捷高效的特点,受到主流消费群体的青睐。
可观的经济价值也是推动冬虫夏草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耀洲表示,深加工是地区特色产业的必经之路,它能带动产业改革和升级,实现利益最大化。
青稞的生长历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青藏高原,青稞千百年来只作为高原食物的代表存在,但其深加工的附加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一亩青稞,通过深加工,其商业价值可以达到传统产值的十倍以上。
冬虫夏草的深加工产业也面临着一些困惑。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李少平表示,目前的冬虫夏草深加工还仅停留在超微化物理研磨阶段,并且单一利用,未实现综合利用。虫草交易市场混乱,小、散、乱企业较多,这也使得发展深加工产业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推动冬虫夏草深加工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开拓更广的领域。这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支持,还需要行业的规范与整合。李玉玲表示,除了复方制剂,冬虫夏草的真菌深加工也拥有广阔的前景。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虫草提炼的真菌被广泛应用在免疫制剂、保健品和食、药品中。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拓展冬虫夏草的加工领域。
玉树州冬虫夏草协会理事长格金·俄保才仁向记者透露,玉树是盛产顶级冬虫夏草的宝地之一。众多涉足草经营的企业都渴望发展虫草深加工,缺乏资金、技术和科研支持,使得他们的梦想难以实现。
行业专家郭凡礼指出,“冬虫夏草深加工已经成为行业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从中受益。相反,这是一个行业整合、规范市场的进程。大企业在原料控制、产品研发及销售方面拥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小品牌可能会被淘汰。”
对于迅速发展的冬虫夏草深加工产业,李玉玲表达了担忧。她指出,虽然发展深加工的初衷是珍惜资源并将其最大化利用,但产业过度繁荣是否会导致资源被过度开采,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她看来,不应一味鼓励企业投身此领域,而应出台相关措施,在推动发展的同时保护珍贵的虫草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冬虫夏草被炒作得神乎其神,价格飞涨,甚至超过黄金。许多专家对此表示质疑,认为冬虫夏草并没有传说中的神奇功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后、科普作家刘夙指出,过度炒作不仅威胁生态环境,还让老百姓花费巨额冤枉钱。他强调,“冬虫夏草并非中药的神话,而是被夸大的科学笑话。”
虫草市场的混乱状况令人震惊。为了牟取暴利,销售商们使用灌铅粉、插竹签等手段增加重量,以假乱真。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和市场规范,消费者在购买时如同“瞎子摸象”,难以辨别真假。而冬虫夏草的价格在30年内暴涨3500倍,甚至有人戏称一斤虫草的价格相当于一辆宝马轿车。
最近,有媒体报道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涉嫌违规销售、虚假宣传等问题。该公司的回应也被指出漏洞百出。业内人士表示,该公司的问题只是行业乱象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行业标准缺失、监管不力、真假难辨等深层次问题。
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看待冬虫夏草产业的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我们也需要关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冬虫夏草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