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后金击败数十万明军主力后,东北形势急转直下,一路下滑,仿佛陷入了绝望的深渊。明朝末年,局势岌岌可危,明军的战斗力日渐衰弱,而知名将领如熊廷弼等人,则在山海关前筑起了一道以宁远为中心的战斗防线,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关宁锦防线”。
在这危机时刻,蓟辽督师袁崇焕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战略计划——“五年平辽”。这个计划的核心是继续以关外的宁远为中心,守护山海关,然后沿宁远北上,构筑坚固的防线。简单来说,袁崇焕想用筑城的方式,将中军大帐一直推进到盛京(即沈阳)。我们都清楚结果并非如袁崇焕所愿。那么,为什么他的计划无法实现?崇祯皇帝为何又要处死他呢?
袁崇焕是明军的杰出将领,他不仅擅长军事,还是进士出身,可谓文武双全。据说,崇祯皇帝朱由检曾专门召见袁崇焕,原则上基本同意了他的方案。这个方案是否真的可行呢?从理论上来讲,这套战略是可行的。通过巩固明军在关外的根据地,压缩满洲的活动范围,如果时间、空间条件都合适,确实有可能将明军的中军大帐推进到盛京,辽事也有望在五年内平定。
现实总是残酷的。这套战略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每修一座城,每进逼一寸土地,都需要巨大的投入。明朝末年的财政状况已经极度糟糕,不仅要支付对付满洲的军费,还要应对各地的农民起义。可以说,明朝已经无力承担实施这个方案所需的军费。
明朝的经济在末年其实是非常发达的,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兴起。如果明朝能利用行政力量在民间筹措资金,或许还能有所收获。但遗憾的是,朱由检并没有这么做。他未能及时动用行政力量筹措资金,导致国家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一些非常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朱由检却未能做到这一点。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政治失误。
袁崇焕是个理想主义者、乐观主义者,他清楚东北局势所需要的军事方略。他提出的“五年平辽”方案体现了取守势的战略思想,所有的明军精锐兵力向山海关和宁远方向集结。没有资金的支持,“五年平辽”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袁崇焕非常清楚这一点,他的方案可能只是毫无可行性的尝试。那么,他为何还要向崇祯皇帝朱由检提出这个方案呢?
在明朝的辽阔疆域上,袁崇焕率领的明军精锐部队无疑是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这支由朝廷每年供应数百万银两、无数粮草,配备威力强大的火炮的部队,在袁崇焕的指挥下,以山海关和宁远为基地,逐步收复失地,对抗满洲八旗。尽管袁崇焕肩负的任务仅仅是守住宁远和山海关,但他所掌握的权力和资源似乎远超过这个底线。
袁崇焕一直遵循“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的作战原则,他在东北的战绩显著,尤其在宁远一战中表现尤为突出。他的权力似乎过大,甚至让皇帝朱由检也感到不安。朱由检不仅为“五年平辽”的大策略而兴奋,也会担忧权力的流失。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袁崇焕的擅杀之举。毛文龙与后金作战多年,屡有战功,在部队中有一定威望和军事实力。袁崇焕在没有请示皇帝的情况下,先斩后奏,处理了这位特殊人物。尽管袁崇焕是东北地区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他有这个权力,但他的行为却让他人特别是朱由检感到袁崇焕拥兵自重,有独大的嫌疑。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后,一些将领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归顺满洲,这不仅使得明军受到严重损失,还使得毛文龙大军对满洲八旗的牵制作用消失。更糟糕的是,这些投降的将领还献上了明军的作战情报,甚至带走了明军的火器制作方法。这一举动对于满洲八旗兵马来说,无疑是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可见,袁崇焕的行为实在不明智,更不用谈什么“五年平辽”了。
由于袁崇焕在“关宁锦防线”上的坚守,满洲八旗不能顺利入关。于是皇太极使用反间计,试图利用太监这一角色来离间袁崇焕与朝廷的关系。然而这个故事更像是一个虚构的情节,因为它存在许多明显的破绽。尽管如此,一些小说和电视剧仍然采用这一桥段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但我们必须明白这并非真实的历史。
实际上,朱由检杀袁崇焕的原因更为复杂。袁崇焕在辽东拥有过大的权力,甚至已经能够自主决策。他的战功和军队威望非常高,对朱由检的统治构成威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朱由检必须杀掉袁崇焕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袁崇焕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权谋、战略和悲壮的历史篇章。他的生涯充满了辉煌和挑战,但最终却因为权力的斗争而遭遇不幸。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