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市场的多维度视角: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共生共荣
自2013年以来,我国民营医疗机构数量迅猛增长,已达到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近半。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占比却远远低于预期,反映出民营医院的发展现状与巨大的潜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此,众多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担忧。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明确表示,医疗卫生事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不能仅限于福利化的发展模式。大包大揽的医疗服务体制在某些国家已证明难以持久,我们需要推动市场的作用,鼓励社会办医。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社会办医尚未形成气候,人才短缺和政策壁垒等瓶颈问题限制了民营医院的发展。
尽管民营医院数量增长迅速,但规模偏小、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尽管许多民营医院在努力吸引人才,但仍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很多民营医院依赖退休的老专家和新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经验丰富的中间力量。公立医院服务质量并未相应提高,资源配置极不合理,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
与此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老龄化、中等消费群体崛起以及医保保障水平的提高等社会因素,都极大地刺激了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公立医院垄断市场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却成为制约因素。推动社会资本办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符合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应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这无疑是对民营医院发展的有力支持。仅仅依靠政策的扶持是不够的,民营医院还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民营医院的发展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
医改是一项世界性难题,需要我们不断和创新。在推进医改的过程中,我们应认识到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并非竞争关系,而是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多元化、有活力的医疗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我国医疗市场的潜力巨大,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社会办医,努力构建一个多元化、公平竞争的医疗市场。这样不仅能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能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医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民营医院在构建赢得患者信任的人才队伍时,面临诸多挑战。单纯依靠从大医院挖掘人才,成本高昂且难以持续。”刘国恩指出,由于民营医院在科研立项、职称晋升和户籍政策等方面的劣势,即便提供数倍于公立医院的年薪,也很难吸引和留住业务骨干。
刘国恩进一步认为,尽管政策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但这一政策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地。医生需要在所在医院批准后才能注册多点执业,而公立医院往往会通过各种手段,如编制、职称和职务等,限制医生的手脚,使其难以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只有推动医院去行政化,赋予医生自由执业的权利,才能让多点执业真正得到推广。人才流动问题的解决,将为民营医院摆脱小打小闹、散兵游勇的困境提供可能。
除了人才流动的问题,政策壁垒也是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民营医院在土地、贷款、税收等方面处于劣势,其土地大多按商业用地购买,成本高昂。由于不能抵押贷款,导致其融资成本远高于公立医院。营利性医院所得税高达25%,并且难以纳入医保定点,这些都增加了民营医院的运营压力。
为构建竞争充分的医疗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的改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医院成为一条可行的路径。当前的政策环境正在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鼓励社会办医,而《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创新社会办医机制”。在此背景下,有序放宽社会力量办医准入,在医保定点、职称评定、等级评审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减少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黄洁夫认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在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医院的改制重组。他建议,可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大医院,将公立医院的人才、医疗技术与品牌与社会资本对接,按照混合所有制的模式,构建高端医疗中心或分院。也可以将公立医院的部分医疗资源挪出“体制内”,满足社会上多元化的医疗需求。这样一来,一些高水平医生可以在保留原有编制、学术地位和职称的条件下,在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自由执业,形成一个医生人力资源市场。
黄洁夫强调,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立医院的人才流动和优秀人才培养。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大医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如果能在这些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对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改性的市场化改革,将迅速扩大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的发展,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同时也能使广大医务人员真正发挥医改主力军的作用。这一改革动向也体现了的报道精神,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多医疗领域的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