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北陆坡的一号与二号沉船遗址:明代的深海宝藏
深海中的古代遗迹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之旅。在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的海域,我国近期有了两大惊人的发现——明代的一号与二号沉船遗址。
一、发现概况
这两艘沉船都是在深不可测的海域中被发现的。想象一下,在千米级的深海,这些船只如同时间的容器,静静躺在那里,等待着被世人发现。
一号沉船主要以瓷器为主,其中包括青花、珐华和素三彩等珍贵的瓷器。初步推断,这艘船可能是在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出发的商船,船上载有超过十万件的文物。而二号沉船则以乌木为主,这些乌木原产于南亚,推测这艘船是运输海外输入木材的船只。这两艘沉船共同见证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
二、考古价值与历史意义
这次发现的沉船不仅仅是简单的船只,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在一号沉船中,首次发现了明代珐华器的实物,填补了景德镇珐华器贸易史的空白。出水文物中还包括带有“福”“正”等款识的瓷器,为明代手工业与海外贸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而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现被誉为“水下敦煌”,揭示了明清时期长江口航运与贸易网络的历史细节。船上还发现了元代瓷器及高60厘米的大型豆青釉青花大瓶,这无疑为陶瓷外销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深海考古技术的突破
在深海考古的过程中,技术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运用了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与柔性机械手,成功在深海完成了文物的提取与三维扫描。结合水下永久测绘基点、激光扫描等技术,我们实现了深海遗址的高精度记录与保护。
四、持续的考古进展
除了上述的两大发现,西沙群岛海域还发现了35处水下遗存,包括10处沉船。这些涵盖宋至近现代的外销陶瓷器,串联起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链条。国家文物局正通过“考古中国”项目持续推进南海、长江口等水域的系统性调查,旨在更全面地揭示古代海洋文明与中外交流史。
这些发现不仅提升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国际影响力,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理解古代海洋文明与中外交流史的实物证据。这些沉船遗址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中国与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