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安康、汉中、商洛等地发生了一系列胡蜂伤人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据安康的三家大医院统计数据显示,短短三个月内,已有超过230人被胡蜂蜇伤,其中21人不幸丧命。汉中、商洛等地的情况同样严峻,蜂蜇病人的数量不断上升,形势严峻。
这些胡蜂,被称为马蜂或黄蜂,体积大,毒性强烈。人被蜇后会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的甚至可能致命。老百姓将其蜂巢称为“葫芦包”,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让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案例。
陈昌林在帮助亲属打稻谷时,遭遇黄蜂的袭击。他被蜇了多处,黄蜂追击了长达200米。目前,他被诊断为急性肾衰竭,处于无尿状态,只能依靠血液透析进行治疗。陈忠春,陈昌林的儿子,表示医疗费用已经花费近万元,未来的治疗费用仍不确定。更令人痛心的是,他听说之前被黄蜂包围的那对母子抢救无效离世了。
安康市汉滨区的穆从会,一位55岁的农妇,在稻田边被胡蜂蜇了多达200处。她已经在医院住了近一个月,但仍未脱离危险。
老钟是一位68岁的老汉,他在路过一棵有马蜂窝的树时遭遇了不幸。大风刮动了马蜂窝,受惊的马蜂纷纷出击,老钟在躲避时不幸被蜇伤多处。
覃先生在开挖掘机时,不慎将一斗土倒入马蜂窝,结果引来马蜂的攻击。他奋力挣扎,被蜇了40多下才逃脱。
这些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安康市中心医院肾病内科的专家介绍,被胡蜂蜇伤后,可能会出现胸闷、心慌等中毒症状,严重的会引发肾脏、肝脏、心脏的损害,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这种情况在陕南山区尤为常见,每年秋季都有大量患者因此来就诊。这些事件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形势严峻。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个人应该避免到偏远山区活动,特别是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也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胡蜂窝的管理和防范工作,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对于已经受伤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希望这些受害者能够度过难关,早日康复。多变症状背后的胡蜂蜇伤:一年内的临床观察与应对策略
一年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因胡蜂蜇伤而走进医院的患者,他们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有的患者仿佛遭遇了重症炎,腹痛剧烈,淀粉酶指数飙升;有的则出现了重度溶血反应,肾功能急剧衰竭;更有甚至,出现了急性呼吸紧迫综合征,状况危急。
被胡蜂蜇伤:十针以上应立即就医
汉中市中心医院肾病内科主任王敬指出,被胡蜂蜇伤的伤口若超过十处,便属于轻伤以上。当被蜇伤的部位达到四五十处时,必须迅速送往具备透析条件的医院。因为蜂毒深入人体,会破坏红细胞,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肝肾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目前,由于胡蜂种类繁多,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
而在安康市,疾控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也给出了类似的建议:被胡蜂蜇伤十针左右就应该前往大型医院就诊,如果被蜇超过30针,则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抢救。
年度救治计划与科研项目的推进
为了应对胡蜂伤人事件,安康市中心医院每年秋季都会成立专门的蜂蜇救治小组,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该院正在申报关于陕西省秦巴山区胡蜂蜇伤救治的科研项目,希望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防治胡蜂的关键在于公众的应急预防意识,这一点不容忽视。
政策倾斜与消防部门的工作
安康市卫生局也注意到了近期被蜂蜇的人数增加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居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局计划在被蜂蜇伤患者的医疗报销比例上给予适当的提高。
消防部门在近期也忙碌于摘除被称为“葫芦包”的蜂巢。今年7月至今,安康市消防支队已经成功摘除了300余个这样的蜂巢。这些蜂巢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的居民楼和人流量较大的生活区。消防部门提醒市民,遇到成熟的蜂巢要及时拨打119求助。预防蜂巢的关键在于提高重视程度,在田间地头作业时,注意观察并尽量避免与胡蜂接触。如果不幸被蜇伤,应迅速脱离现场,在安全地带蹲下,并用衣物保护头颈,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
面对多变症状的胡蜂蜇伤患者,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增强预防意识,同时也要关注医疗救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季节性挑战。与蜂共舞需谨慎:避免攻击胡蜂,正确处理伤口
在广袤的田野上,农民在忙碌地收割玉米和稻谷。在这繁忙的时节,他们必须警惕一种危险的邻居——胡蜂。在确定无胡蜂安家筑巢的前提下,农民们应该尽快将农作物收拾干净,避免胡蜂筑巢形成葫芦包伤人。因为一旦招惹了这些凶猛的小生物,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攻击。
当你在野外或山林中被蜜蜂或胡蜂蜇伤时,正确的处理伤口至关重要。如果被蜜蜂蜇伤,应尽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将蜂刺挑出。如果是蜜蜂蜇伤,可以使用肥皂水等物品涂抹伤口;而如果是胡蜂蜇伤,则应用食醋清理。特别要注意的是,被胡蜂蜇后,切忌用手挤压,应立即前往就近的医疗机构,使用抗过敏药和激素。
随着胡蜂活动的高发期到来,安康市中医院肾病科副主任陈卫红提醒公众,进山时应穿着厚实完整的紧口衣服,戴上帽子,切勿露出胳膊、小腿等部位。避免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以及涂抹化妆品和香水,以免引起胡蜂的注意。若遇到蜂巢,应该绕行避开,不要靠近。
对于家长而言,更要看管好孩子,教育孩子不要主动攻击胡蜂。毕竟,与这些野生生物的亲密接触并非明智之举。如果您觉得处理胡蜂的问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消除胡蜂滋生场所。
生活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我们与各种生物共享着这片天空下的和谐。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了解并尊重这些生物的特性,是我们能够安全共处的关键。当你再次置身于那片金黄的玉米地或稻田时,别忘了提高警惕,谨慎行事。因为有时候,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需要我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尊重。(来源华商网)更多精彩内容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