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拆迁户陈秀娟信息公开维权事件回顾
一、事件引子
2023年,春风拂面之时,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却上演了一场关于信息公开的较量。拆迁户陈秀娟(化名)因对征迁的合法性持疑,两次向当地申请公开土地征收项目的详细信息。答复却令人惊讶——要想获取这些信息,需支付一笔高达12.198万元的信息处理费。是的,这笔费用高达数万,让人不禁疑惑重重。
二、官方回应介绍
面对公众的质疑,涵江区信息公开办引用了《信息公开信息处理费管理办法》。他们认为申请人要求的“过程性文件”并不属于主动公开的范畴。收费的真正目的在于“引导合理的申请,节约行政成本”。每页材料按10元计收,电子版同样收费,这样的计算方式让人不禁思考其背后的逻辑。作为替代方案,申请人可以到镇现场查阅或抄录,但拍照和复印却遭到明确禁止。
三、争议风暴中心
这场风波中的争议焦点究竟在哪里?关于信息的性质,陈女士申请公开的“各家各户征迁赔偿情况”在律师和专家看来,是行政机关应当依职权主动公开的信息,收费是否合理成为热议的话题。而公众对此收费方式的合理性表示质疑:12万元的费用是否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电子版的收费是否有明确的依据?官方虽然坚称收费符合法规,但具体的计算标准却语焉不详。陈女士在同意缴费后,被告知需要再次申请才能获取汇款账号,这也引发了对其是否存在“故意设障”的质疑。
四、法律的声音与进展
在司法程序中,陈女士曾提起行政诉讼,但法院认定《答复告知书》程序合法。专家建议中,律师指出如认为收费不合理,可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分批次申请”“精准申请”等策略也被提出,以规避可能的高额费用。
五、后续之路
时光流转至2023年9月,这场风波仍未平息。陈女士计划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继续维权之路,同时也在考虑分批次申请以降低费用。此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行政机关以“过程性文件”为由收取高额信息处理费,与公众对于征迁信息应主动公开的认知产生了直接的冲突。此案无疑揭示了信息公开制度在实践中的执行偏差与公众知情权保障的博弈。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期待公正的曙光照亮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