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迷奇闻网为大家带来解读——“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历史的真相与误解”。
近年来,不少文章为明朝时期的权阉,其中对魏忠贤的农业税废除、矿业税和商业税增加以充实国库的政策表示赞同,对其在辽东战场的用人策略及取得的积极成果也给予了肯定。对这些观点进行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除了对魏忠贤的赞同和肯定外,还有许多对东林党等人的批判,认为他们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有人认为魏忠贤在晚明时期的历史作用重大,进而有了“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说法。
这句话真的是历史事实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抛开对魏忠贤功过是非的评价,从这句话的出处、人物和历史背景来看,“忠贤不死,大明不灭”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鲜明历史时代特点的伪命题。
对照史实,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明朝末年的小说家冯梦龙所著的《燕都日记》中。书中记载的“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典故漏洞百出。例如,关于崇祯皇帝是否安葬魏忠贤的问题,《明史》等史书中明确记载了魏忠贤的结局:他被安置在凤阳,后被重新逮捕治罪,最终在阜城自缢身亡。此后,魏忠贤的尸身被凌迟并悬挂于河间府城门之上以示惩戒。这些事件发生在天启七年(1627),距离明朝灭亡有整整十七年,此时魏忠贤的遗骸早已不存在,所谓的收葬遗骸不过是无稽之谈。
从崇祯皇帝与魏忠贤的个人恩怨来看,也不存在为魏忠贤收葬的可能。崇祯皇帝登基时,魏忠贤制造了巨大的阻力与障碍。之后,崇祯皇帝在张皇后和英国公张维贤的支持下艰难登上了皇位,宫中依然遍布魏忠贤的耳目,形势紧张。而且,从崇祯对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清算过程和惩治结果来看,也充分证明了他对魏忠贤的深深恨意。为魏忠贤并收葬几乎不可能发生。
至于曹化淳所说的“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在历史上更是无法成立。事实上,谁都有可能为魏忠贤说好话,唯独曹化淳不会。《燕都日记》中的曹化淳被刻画为魏忠贤的心腹,这与史实极不符合。如果曹化淳真的是魏忠贤的心腹,那么在崇祯朝初年清算时他早就应该被除掉。实际上,曹化淳是魏忠贤的死敌王安的心腹。
“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一说法源于历史小说的虚构和夸张。通过对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句话并非历史的真实记录。在晚明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明朝的最终灭亡。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避免被虚构和夸张的说法所误导。在历史的长河中,魏忠贤与曹化淳的故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描绘着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复杂。当王安遭遇魏忠贤的构陷和迫害时,曹化淳,作为王安心腹,也未能幸免,被逐出京城,留任南京。他的经历,如同一只在风雨中挣扎的雄鹰,被现实的残酷折断了翅膀。
随着崇祯皇帝的登基,曹化淳重新得到了启用。他犹如一位披荆斩棘的勇士,首要任务便是清算阉党集团,为那些被魏忠贤迫害的忠良昭雪。他对魏忠贤的恨意,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毕竟魏忠贤不仅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王安迫害致死,还牵连惩罚了他本人。
关于曹化淳是否“开城迎贼”的争议,仿佛是一场历史的迷雾。众多文学和影视作品,尤其是武侠小说,都将这一“功劳”归于曹化淳。但曹化淳自己却说,他从崇祯十二年(1639年)开始请假回乡后,就一直没有回到过京城。他无法成为李自成的内应。
对于这一历史公案,我更倾向于相信曹化淳并没有“开城迎贼”。当顺天府杨博、宛平杨时茂等劾曹化淳时,当时的掌权者代皇帝并未给予重视,这让人对弹劾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清初索尼等辅政大臣裁撤“内廷十三衙”的过程中,曹化淳并未受到牵连,说明他的案底相对干净。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曹化淳并不在北京,而是在关外负责署理宫廷事务。如果他真的“开城迎贼”,那么他必然会被摒弃,而不是得到重用。
那么,《燕都日记》中的这些故事又是如何出现的呢?答案是冯梦龙并不知道这些史实。作为小说家,他的作品《燕都日记》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去世,他对北京城内及皇宫的事情大多是道听途说或自己杜撰,没有切实的史料参考。这使得书中的内容成为了一种演义式的存在。
所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句话出现在一部充满杜撰成分的小说中,出自一个不可能并且也无法说出这样话的曹化淳之口。“忠贤不死,大明不灭”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伪命题。这个伪命题的诞生,与弘光政权的特殊政治需求有着极大的关系。
冯梦龙为什么会如此描述?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服务于南明弘光政权的政治统治需要。在这一时期出版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带有明显的为魏忠贤、替“阉党”翻案的政治指向。正如杨士聪所说:“迎合时局,谬为夸诩。”这是明朝末年朝堂之上阉党和东林党之间政治争斗的反映。魏忠贤当政时期,对东林党人进行了大肆的迫害;而在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人重新掌握政局后则进行了清算和报复。这种往复的争斗使得官员之间没有了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党派与站队的差别正如《王朝》中雍正所言:“是其党者不管贤与不贤就百般庇护;不是一党不管好与不好就百般攻击。”
在这场历史的大潮中个人命运似乎总是被大势所裹挟无论是曹化淳还是其他历史人物他们的命运都与明朝的兴衰紧密相连他们的抉择与行为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明朝的末期,朋党之争成为了国家存亡的关键。党争的激烈程度,甚至让明朝内部的一丝元气都消耗殆尽。崇祯十七年,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正统明朝灭亡,这一切都被历史铭记。
在南明弘光政权尚未建立之际,东林党人与阉党之间的争斗便重新燃起。在这场激烈的较量中,小福王作为最合法的继承人选,却因其父在朝中的过往纷争而遭到东林党人的反对。东林党人更担心的是自身的政治前途和利益,而非国家的危亡。于是,即便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依然选择抵制朱由崧。
东林党人虽有一腔热情,却更像是一群“理论家”,“嘴炮”一词或许能形容他们的空谈不实战。相反,阉党成员如马士英等人,却积极行动,将朝政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证明阉党执政的合法性,他们积极筹划重修《三朝纲要典》。
这部《三朝要典》曾是魏忠贤专权时的得力工具,用以构陷和迫害东林党人。马士英等人重修此书,一方面是为了继续打击朝堂上的东林党人势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美化魏忠贤和阉党的形象,将国家衰败的缘由归咎于东林党人,从而提升自身地位。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仅仅依靠一部《三朝要典》是远远不够的。马士英等人在朝堂和民间展开了一场为魏忠贤“”的文化运动,极力鼓吹其功绩,试图扭转魏忠贤及阉党的名声。只有魏忠贤的名声得以翻转,阉党在南明朝堂上的统治才更具说服力。
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冯梦龙的《燕都日记》应运而生。无论其写作是出于迎合当时政治氛围,还是其他原因,都无法改变其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属性。其中关于魏忠贤的记录并不能作为为其“”的依据。
纵观魏忠贤的一生,他是否有所功绩,在这里我们不去深入评述。但从其阴狠、残暴、贪婪、奢靡的行为,以及给当时众多朝臣、后妃和百姓带来的灾难来看,他无法被从历史耻辱柱上移除。而所谓的崇祯皇帝为杀魏忠贤而感慨懊悔,只是文人墨客的一厢情愿,并非历史事实。
至于那句“忠贤不死,大明不亡”,它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历史时代特点,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统治需求。本质上,这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伪命题”而已。明朝的灭亡,并非因为魏忠贤一人的生死存亡,而是整个政治体系的崩溃和内部矛盾的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