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官员和媒体近期频繁提及打击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并将其形容为“二战以来最激烈的海战”。这样的描述背后有以下深层背景和特点。
一、持续且激烈的冲突
从2023年10月开始,红海上的冲突已经持续了近五百天。在这段时间里,胡塞武装对美军及其盟友的袭击呈现出显著升级的态势。这些袭击以无人机、导弹和无人艇为主,几乎每日都有数十次的攻击行动。这使得美军防空系统长时间处于高度戒备和紧张状态,应对压力巨大。这种持续的冲突无疑给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消耗。
二、胡塞武装的战术演变与特点
胡塞武装从一个依赖“皮卡+”进行游击战术的组织,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无人机、反舰导弹和海上无人艇的复合打击体系。这种非对称作战能力使得他们在与美军的对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胡塞武装的目标选择策略也非常明确,他们主要针对红海航道上的商船和美军舰艇进行袭击,试图通过封锁航道给以色列及美国施加压力,迫使美军陷入长期的防御消耗中。
三、美军的困境与挑战
美军在应对胡塞武装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例如,“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长期驻扎在红海狭窄水域,难以机动规避攻击,几乎成为了胡塞武装的固定目标。为了避免冲突进一步扩大,美军一直未能对胡塞武装发动地面进攻。这导致美军只能通过空袭和拦截来应对胡塞武装的袭击,难以从根本上瓦解其作战能力。这种长期消耗使得美军也倍感压力。
四、地缘政治的博弈与影响
胡塞武装的行动被视为对以色列和美国的“代理人战争”,背后涉及到伊朗与地区力量的博弈。美军的表态不仅仅是为了为其行动正名,也间接承认了其在应对非传统威胁时的局限性。这也反映出当前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这一表述也可能引起争议和质疑:美国强调“最激烈海战”是否过于夸大其词?毕竟胡塞武装的军事实力远不及正规军队强大。美国在面对的可能是更多低强度但高频率的袭扰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海战。这种表述也可能被看作是争取国内舆论支持、掩盖军事行动成效不足的舆论策略之一。对此应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