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江南制造局120mm速射炮

江南制造局所研制的120毫米速射炮,是晚清时期中国军工产业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这款武器的诞生背景、技术特点、性能优势、装备应用以及历史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

一、生产背景与技术源头

江南制造局在19世纪末的技术路上,初次尝试仿制德国克虏伯120毫米35倍径速射炮,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技术路线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最终,他们选择了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公司的120毫米40倍径管退炮作为技术样本。这一调整显著提高了火炮的射速,但在弹药、配件上与原有的克虏伯火炮体系产生了兼容性问题。这款速射炮的生产从1893年6月开始,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共制造了12门,它们主要用于替换北洋水师部分舰艇的旧式火炮。

二、技术参数与性能表现

这款速射炮的口径为120毫米,炮管长度约为5米,重量也相当可观。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性能优势:采用了英国管退技术,使得射速比传统架退炮提升了数倍,例如同口径的架退炮射速大约为每分钟一发,而这款管退速射炮则可以达到每分钟5至10发的射速。其液压制退复进机大大减少了后坐力,缩短了复位时间,提升了连续射击的精度。

三、装备与应用情况

该炮主要装备于“广义”级巡洋舰,作为北洋水师副炮火力的补充。尽管其性能优于旧式火炮,但由于生产数量有限且甲午战争前未能大规模列装,实际参战记录并不多。其弹药供应体系与克虏伯火炮的不兼容性,也限制了其在战场上的适应能力。

四、历史意义与争议

江南制造局所研制的这款速射炮是中国近代军工产业从技术引进向技术消化转型的重要尝试。尽管其核心部件仍需依赖进口,自主化程度有限,但其仍然是中国军工技术自主化的一次重要尝试。与日本已经批量装备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相比,其数量规模、战场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有所不足。在甲午战争中,尽管这款速射炮体现了晚清军工的技术进步,但未能改变战争的结局。其研发过程中的技术路线争议也反映出当时中国军工体系的被动性与外部依赖性。

江南制造局的这款120毫米速射炮是晚清时期中国自主研发的重要舰载武器,其研发历程、技术特点、性能优势以及历史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