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3月的一个事件,张先生在甘肃经营的网店所售卖的牛羊肉遭遇了顾客以“三无产品”为理由的索赔,金额高达7万元。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
顾客在首次购买两斤羊肉后,声称因为“祭祖需求”又追加购买了八十斤,之后却以产品无标签、无合格证等理由起诉索赔。这一事件立刻引发了关于职业打假的争议。
关于这一事件的关键争议点,首先在于产品是否属于“三无产品”。张先生表示,虽然真空内包装没有单独标注详细信息,但外包装泡沫箱已经明确标注了生产日期、保质期、存储方式等信息。张先生还出示了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证明其合法经营。顾客认为仅有外包装标注的信息并不足够,内包装缺失标签仍然属于违规行为。
第二个争议点是是否存在“钓鱼”索赔行为。顾客在购买过程中先是购买了少量产品并未提出异议,随后又大量购买后提出索赔,这引发了张先生对其是否是职业打假人的质疑。顾客则辩称首次购买时发现标签问题,追加购买是为了固定证据,并强调自己仅为普通消费者维权。
至于法律依据与索赔金额方面,顾客依据《食品安全法》第148条的“退一赔十”条款索赔7万元。然而张先生认为索赔金额过高,远超实际损失,且顾客未食用产品,不符合消费者身份。
法院在详细审理后作出判决。法院认为顾客首次购买后未及时主张权益,短期内追加购买并全程录像的行为不符合正常消费逻辑,存在恶意索赔嫌疑。张先生的产品外包装信息完整,且具备合法经营资质,因此不构成“三无产品”。最终法院驳回顾客的索赔诉求,认定其行为属于滥用诉讼权利。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与争议。一方面是关于职业打假人行为的边界。支持者认为这种行为能够倒逼商家规范经营;然而反对者则批评职业打假人以牟利为目的,扰乱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则是小商家的合规风险。这一事件暴露出部分小商家对食品标签法规的忽视,如未在内包装标注信息等容易被职业打假人利用。因此商家需要加强产品的合规性以避免法律漏洞。同时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做出公正的判决。这一事件不仅是对职业打假行为的警示也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次重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