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减轻年轻人生育焦虑的问题时,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委员于2025年提出了富有系统性的建议。这些建议如同一场全方位的战役,从经济补贴、托育服务、职业保障到政策激励与信息引导等各个方面,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的支持体系。
一、经济补贴:这是减轻家庭生育负担最直接的措施。建议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差异化的育儿补贴。比如,对于0-3岁的婴幼儿家庭,二孩家庭每月可获得800-1000元的现金补贴,三孩家庭则可获得1000-1500元的补贴。而在学前教育阶段,家庭可以凭借教育券抵扣学费,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这些“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无疑会大大激发生育意愿。
二、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考虑到许多家庭因为托育问题而犹豫不决,因此扩大普惠托育供给变得尤为重要。推动托幼一体化服务,增加0-3岁婴幼儿的照护机构数量,解决家长们的“送不起”“不敢送”的难题。社区保育机构的试点也值得推广,比如针对3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推广社区托育模式,借鉴国际经验完善就近托管服务,为双职工家庭解决育儿压力。
三、生育与职业平衡保障:优化生育假期制度也是关键一环。延长产假和育儿假,让女性在生育后能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同时也能减轻职业中断的风险。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扩大其覆盖范围并提高待遇水平,降低因生育导致的职业发展损失。
四、政策激励与信息引导:在政策支持方面,建议全面放开生育限制,降低法定婚龄,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住房支持等来鼓励多孩生育。在信息环境方面,治理网络平台过度渲染生育问题,打破“信息茧房”对年轻人生育观念的消极影响,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生育信息环境。
五、长效机制构建:为了确保上述措施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的实施,设立国家生育支持基金变得尤为重要。通过财政专项拨款和社会资本参与,为生育支持措施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这些建议多维度地考虑到了年轻家庭的现实需求和困境,旨在系统性地解决他们“不敢生”“生不起”的问题,从而推动建设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这样的社会不仅关注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更关注如何为年轻的父母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