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胡锡进-鼓励储存必需品别解读歪了

自商务部在2021年冬季发布的《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以来,“鼓励家庭储存生活必需品”的表述引起了广大公众的关注和热议。这一话题不仅引起了民众的广泛讨论,也引发了一些自媒体对其背后深层含义的猜测。《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以及多家媒体迅速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和澄清。

商务部的这份通知是在面对季节性保供压力、自然灾害和疫情等突发状况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核心目的在于提升每个家庭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储备能力。由于当时局势的紧张氛围,部分自媒体将“储存物资”的表述过度解读,甚至与某些敏感话题挂钩,引发了一场舆论的“放大镜效应”。

胡锡进总编辑针对此事进行了有力的回应和澄清:

他驳斥了与战争关联的错误解读。明确表示,虽然当前局势存在一定的紧张感,但并未到“箭在弦上”的紧迫程度。大陆的战略威慑已经有效地遏制了某些挑衅行为。他强调,政策的本意是为了强化每个家庭在面临季节性供应短缺和自然灾害时的自我抵御能力,而非暗示任何战争风险。他还通过对比国际经验,指出发达国家家庭普遍具备防灾意识,如储备小型发电机、逃生工具等,中国在这方面还有需要努力的地方。

与此商务部和其它官方媒体也对此进行了补充说明。商务部回应称,这一建议是基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思考,部分小区在封闭管理时,家庭储备物资可以有效地缓解短期的压力。经济日报等媒体则呼吁公众避免过度解读,指出多地发放的应急包,如济南的“人防战备应急包”,都是常规的防灾措施,与地缘政治无关。

在通知发布后的一段时间里,部分民众出现了抢购生活物资的现象。官方迅速通过多渠道进行澄清和解释,强调全国的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无需过度恐慌。这一解释得到了广泛传播,使得舆论逐渐回归理性。

胡锡进以及官方都在强调,鼓励家庭进行应急储备是一种常规的、提升社会韧性的举措。公众应该理性看待政策的真正意图,避免因过度解读或片面理解而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复杂局势,更是为了每个家庭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时,都能有更好的应对能力。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