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爱新觉罗福全到底是个什么样

清朝时期,在宗室亲王中,有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他是帝次子,名为爱新觉罗·福全。当读者们得知他的生平故事后,想必都会对他产生深厚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时间的脚步,深入了解福全的传奇人生。在清朝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的一个时刻,康熙帝正在塞外巡视,突然接到北京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消息,说裕亲王福全病重。康熙顿时惊慌失措,急忙结束行程,提前返回北京。还未等康熙回到北京,福全已经病逝。康熙悲痛欲绝,他来到福全的灵柩前祭奠,痛哭不止。福全,是顺治帝的次子、康熙帝的亲哥哥。尽管他一生都活在弟弟康熙的影子之下,但历史并没有掩盖他的光芒。他不仅是康熙朝少有的军事统帅、抚远大将军王,更是顺治帝问志时的贤王回答者。回溯到顺治皇帝的时代,当时6岁登基的顺治帝24岁离开皇位。虽然关于他的结局有着诸多猜测和争议,但据史书记载,顺治帝是染“痘疾”而崩。由于没有嫡子,作为名义上的长子,福全原本最有希望成为皇位继承人。顺治帝最初属意的儿子并非福全,而是董鄂妃所生的四阿哥。可惜四阿哥刚出生就夭折了。此后,董鄂妃去世,顺治帝也逐渐消沉。直到临终前的一年,顺治帝感到时日无多,于是将二阿哥福全和三阿哥玄烨叫到身边准备伺机考量。当顺治帝问起他们的志向时,《清史稿·福全传》记载福全回答:“愿为贤王!”这一回答显示了福全的谦逊和远大志向。而玄烨的回答则更加展现了他的王者气度。最终决定皇位继承人的却是传教士的建议。由于玄烨出过天花且当时天花致死率较高,为了保险起见,顺治帝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玄烨。而福全虽然年长玄烨一岁,却因此错过了九五至尊之位。尽管福全错过了皇位,但他的人生轨迹正如他当初回答顺治帝的那句“愿为贤王”一样,成了康熙最为倚重的宗室成员。在康熙亲政后的一场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六年(一说康熙八年),索尼力主康熙亲政后的一场权力斗争中展开角逐之际的福全被加封为裕亲王并允许参议朝政。两年后更被授予“议政王大臣”头衔体现了康熙对其的高度信任与倚重。在兄弟情深的大背景下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一对兄弟共同为清朝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佳话与历史故事。作为读者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段历史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与伟大事迹无论是福全的谦逊志向还是康熙的王者气度都值得我们去深入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熟知清史的读者皆知,清朝政权初建之际,“议政王大臣会议”仍是国家的决策核心,权力之峰。随着康熙帝的中后期统治,权力逐渐从这一机构转移到内阁。而后内阁再度被边缘化,军机处成为皇权的专属机构。从福全被册封为亲王并担任“议政王大臣”的时间点来看,康熙帝对其亲哥哥极为信任。

换个角度看,当康熙帝与权臣鳌拜斗争时,他需要自己的亲哥哥福全来支持。在成功铲除鳌拜之后,康熙急需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福全作为同父手足,自然是康熙倚重之人。

康熙八年,审理鳌拜一案时,议政王大臣福全为主审。这一事实进一步证明,在对付鳌拜这件事上,康熙与福全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共同面对挑战,共度难关。正如那句古语所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封建王朝的皇族中,兄弟间相互猜忌、纷争是常态,但康熙与福全的关系却始终保持亲密无间,实在难能可贵。

福全在皇室中的威望极高,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康熙的忠心,还因为他对待皇室其他成员及宗室子侄的友善。根据《东华录》的记载,福全曾多次组织皇室成员入宫探望太后和太皇太后,他以身作则,对长辈恭敬,对兄弟友善,积极调解宗室矛盾。

康熙亲政后,索、明等势力崛起,形成党争。福全虽地位崇高,却从不参与朝堂之争,对党争更是避之不及。他明白,只要他不与康熙对着干,自然能保住富贵。康熙对福全的信任无以复加。

说到福全与康熙的深厚感情,不得不提康熙对福全的“隆宠”。而福全也以他的方式回报了这份深厚的兄弟情谊。

以康熙征噶尔丹为例,福全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并不顺利,他决定兵分三路进军,其中左路大军由福全率领。尽管常宁部在遭遇噶尔丹时溃不成军,使得福全陷入被动局面,但康熙一路调兵遣将,最终配合福全围歼噶尔丹。然而追击战中形势异常惨烈,皇长子胤褆一路孤军深入,深入险境。关键时刻国舅佟国纲挺身而出,奋力杀敌,最终不幸中弹身亡。

得知前线战况的福全惊恐不已,他深知局势的危险性。为了保全皇子胤褆的安全他毅然决定召回前线激进的皇长子放弃追击噶尔丹并擅自回师中军与康熙汇合。然而这一举动却引发了康熙的愤怒和指责。尽管面临误解和指责福全最终选择了默默承受一切包括侄子胤褆的错误和另一个弟弟常宁的错误都由他一人承担。他无言的承担体现了对兄弟情深的忠诚和维护。在康熙再次询问时他只有四个字回应:“我复何言?”他无话可说因为他已经用行动表达了一切。他的承担不仅保全了胤褆也展现了他作为聪明人的智慧和作为优秀王爷的担当。若福全默默承受,康熙何以释怀?

面对战场的失利,康熙的视角独特而深远。作为一位帝王,他站在家国利益的高度,显然意识到亲情在此刻只是小事一桩。福全,尽管内心暗自保护胤禔的良苦用心,却无法吐露。因为一旦说出,不仅会让康熙陷入情感的纠葛,更可能引发国家的动荡。这种微妙的平衡中,福全只能默默承受。

站在康熙的角度,他对福全的苦衷心知肚明。战场上的一次次失利,让康熙意识到他需要承担的责任。他清楚大儿子胤禔的冒进之举,但也明白福全心中的无奈与委屈。为此,他只是口头斥责福全,并未真正剥夺其议政王的职权。康熙的这种处理方式,既体现了他对福全的信任与体谅,也展现出他作为君主的智慧与决断。

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时,康熙再次任命福全为大将。这一决策不仅证明了福全在军事上的才华得到了康熙的认可,更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康熙对福全的信任与依赖,不仅仅基于血缘关系,更多的是基于智慧与忠诚。

福全去世后,康熙受到的打击巨大。他的哭泣与哀悼,不仅是对兄弟的哀思,更是对家族未来的一种担忧。福全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他不仅是一位忠诚的兄长,更是一位有智慧的家族长者。他的去世让康熙深感痛心,也让他更加珍惜与兄弟之间的情谊。

对比胤祥和福全这两位贤王,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不同。福全的贤体现在对家族的忠诚与对兄弟的情深义重上;而胤祥虽然对皇帝忠诚,但在对待其他兄弟时,更多的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这种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福全的格局更大,他更懂得如何维护家族的和谐与稳定。

正如《论语·学而篇》所说:“那些孝顺父母、兄友弟恭的人,很少会忤逆犯上。”福全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贤德体现在对家族的忠诚和对兄弟的情深上。他的去世让康熙痛心疾首,也让我们看到了兄弟情谊在权力斗争中的珍贵与深沉。这样的福全,无疑是符合“孝悌仁义”的完美标准的,他的“贤”是千古罕见的。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