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针对中国志愿军的历史贡献,持有长期淡化或选择性忽略的态度。背后原因多元且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叙事的自主性建构
朝鲜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主体思想”以来,始终强调国家独立自主的意识形态。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朝鲜官方表现出一定的谨慎态度,因为这与其“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民族解放”的官方叙事有所冲突。
朝鲜的教科书在讲述战争史时,更倾向于突出朝鲜人民军在金日成领导下的英勇斗争,而对于志愿军的描述则相对简略,甚至有时被描述为需要朝鲜“指导”的辅助力量。一些关键战役,如上甘岭战役,并未被纳入朝鲜官方战史,可能是出于对战损情况的考虑,因为这些情况可能会削弱其所谓的“不败神话”。
二、政治合法性与领导权威维护
领导人形象的塑造在朝鲜尤为重要。朝鲜官方将金日成塑造成战争的核心决策者,淡化外部援助有助于巩固其“民族救星”的地位。而如果突出志愿军的作用,可能会动摇民众对领导权威的绝对信任。
承认重大外部援助可能被视为国家软弱的象征。在朝鲜长期受国际孤立的环境下,淡化志愿军贡献成为维护民族自尊的一种手段。
三、国际关系的动态调整
随着冷战的结束,朝鲜逐渐减少对传统盟友的依赖,转向“自主外交”。在这种背景下,淡化历史援助关系可以为其灵活调整对外政策创造更大的空间。
尽管官方叙事中回避了志愿军的历史,但在特定时期,如经济困难时,朝鲜仍会接受中国的援助。这种矛盾的现象源于朝鲜既要维持其主体性话语,又要根据现实需求进行务实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朝鲜教科书不提志愿军”的观点存在一定争议。部分资料显示,朝鲜并未完全否认志愿军的历史。但主流证据表明,其官方宣传体系确实存在长期系统性淡化的倾向。
这种倾向并非简单的忘恩负义行为,而是朝鲜在特定历史条件与政治生态下形成的叙事策略。朝鲜的这种态度可能是试图在独立自主、历史叙事和国际关系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种复杂的心理和历史背景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和微妙,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