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骗局”:从贪婪滋生的网络陷阱到百万骗局介绍
随着疫情的蔓延,“一罩难求”现象愈演愈烈,一些不法分子也在社交媒体上频频施展欺诈手段。他们瞄准急需口罩的消费者,编织了各种骗局,涉及金额从几十元到上百万元不等。其中,一些人甚至无货可发,却坐享空手套白狼的收益。
当口罩变得如黄金般珍贵,社交媒体上便涌现出诸多声称拥有口罩货源的卖家。他们以各种方式诱骗消费者掏钱购买,如声称在国外代购、有内部渠道或囤积大量口罩等。消费者的期待往往换来的只是失望和欺诈。
一种常见的骗局是收到假口罩,如口罩质地薄如蝉翼,毫无防护效果,甚至无相关资质证明。另一种是虚假发货,卖家玩弄数量游戏,实际发货数量与购买量相差甚远。最恶劣的是收到口罩钱后就消失,一去不复返。
来自山西大同的女孩陆萱就是其中之一。她看到朋友圈有人声称从泰国代购口罩,便购买了两盒。在付款后,卖家却不断要求增加购买量,并试图以各种理由推迟发货。最终,陆萱发现自己已被拉黑,口罩也成了一纸空谈。
与张萌相比,湖北的赵女士更是遭遇了骗子的无情欺诈。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人售卖口罩,转账后只收到了部分口罩,剩下的款项就这样白白打了水漂。更令人气愤的是,当她发现被骗时,已有不少人落入了同一个陷阱。这些人中,有的是因为急需上班而购买口罩,有的则是为了捐赠给医务人员。据赵女士透露,仅她所知道的就有至少25人被同一博主骗走数千元。
更为严重的是一起涉及百万金额的骗局。当一名年轻人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声称拥有大量低价口罩货源时,他毫不犹豫地与之联系并支付了高达65万元的款项。对方发了一些虚假快递单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起案件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最终成功破获并将骗子绳之以法。
这些骗局不仅令人痛心疾首,更是对社会的巨大挑战。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避免落入这些陷阱之中。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打击此类不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2月的一个周末,王保军一行从哈尔滨出发,驱车数百公里,跨越多个城市,最终在大连找到了兰某的行踪。那一天是情人节的前一天,也就是二月十日。他们的目标清晰而紧迫——寻找涉嫌口罩诈骗的兰某。终于在第二天的早晨,他们在大连市金州区的某栋公寓内成功找到了兰某。王保军回忆说:“进屋后,我们震惊地发现,所谓的快递单竟然有上千个。”当场缴获的不仅有诈骗用的手机、银行卡等,还有大量的快递单号等作案工具。据王保军透露,这些快递单是兰某利用他的渠道从快递公司获取的。每当有买家付款后,他就会打印出一张快递单,发给买家以表示发货。然而实际上,买家并未真正收到货物。
兰某利用口罩的紧缺形势动起了歪心思。他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发布虚假售卖信息,以收到款项后提供虚假快递单号的方式拖延交货时间,进而诈骗钱财。据悉,他的诈骗金额高达五百多万元人民币,其中最大的一笔交易超过了二百万元。仅在二月七日那一天,就有超过一百万元的款项流入他的账户。
王保军表示:“兰某没有自己的货源和销售渠道。”然而尽管如此,他依然通过网络平台疯狂敛财。据兰某透露,他甚至还设立了某些省份的总代理机制,对于那些首先联系他的代理人会给予特殊的地位以吸引更多的投资。通过这种方式,他的诈骗金额迅速扩大。
就在兰某被发现的第二天,南岗公安分局哈西派出所又接报了一起口罩诈骗案。这起案件的涉案金额高达一百四十万元。令人遗憾的是,嫌疑人将大部分非法所得用于了网络并挥霍一空。目前这两起案件仍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并非所有的受害者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陆萱和赵女士的案件因为某些原因尚未立案。更令人警惕的是,一些不法分子仍在利用类似的手法进行诈骗。
据报道,有一些博主通过微博等平台售卖口罩并从中诈骗。他们的手段包括使用多个账号分散资金流等。其中一位博主在收到款项后并未提供任何资质证明就消失了。
受害者陆萱表示:“买口罩被骗还没辙了吗?”她在被卖家拉黑后尝试通过支付宝和微信投诉但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她甚至尝试报警求助但也没有得到立案的机会。
对此警方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时应尽量通过正规渠道并确保充分了解对方的信誉和能力。特别是在汇款之前一定要谨慎并确保有相关的协议保障自己的权益。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警方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时应谨慎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尽量避免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购买对卖家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在汇款前签订相关协议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如果连续汇款两次仍未拿到货应立即停止汇款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同时消费者应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嫌疑人的巧言令色和利益承诺避免上当受骗。(见习记者赵丽梅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陆萱、王波、张萌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