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风趣网的小编,一起走进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特别是一位名叫永乐的历史人物,他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说起永乐,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他的篡位行为以及登基后对建文旧臣的屠杀行为饱受争议;另一方面,他在位二十二年间的卓越成就也广受赞誉。
朱棣执政的二十二年,堪称辉煌。他主持完成了许多重大工程,如重修大运河、编纂《永乐大典》,并致力于边疆经营。他在西部建立了哈密卫,在东北设立了努尔干都司,册封了蒙古三部。他还巩固了西南边疆,册封了西藏活佛,并在吐鲁番、伊梨、哈密等地派驻宗教事务官员,进一步巩固了大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地位。
永乐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他派遣陈诚通西域,七次派郑和下西洋,与外国建立友好关系。许多属国纷纷向大明称臣,最远甚至达到了中非地区。他还派军平定,展现了大明的军威。这些成就使得《明史》在批评他的也不得不赞叹他的伟业。
在这个“卓乎盛矣”的时代,英才辈出。其中,夏元吉是永乐朝最为杰出的名臣之一。他因理财有道而被海内外诸多明史学家赞为“大账房”。
夏元吉,字维喆,生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原籍江西德兴。他从小家境贫寒,但刻苦读书,自学成才。他善于理财,将每月的工钱分三十份悬挂在墙上,每日取用一份,微薄的收入被他支配得井井有条。
洪武年间,夏元吉考取举人。为了节省学费,他进入大明最高学府学习。他的刻苦精神得到了宋濂的赏识,被选入翰林院负责抄写文稿。在那里,他展现出了出色的工作态度和才华,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随后,夏元吉被破格提升为六品户部四川司主事,开始了他在大明朝财政部门的终身辛勤工作。他与杨思义一同被誉为“通才”,不仅擅长理财,还对算学和工程制造有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两人都经历过“贰臣”的身份转变,在建文皇帝和永乐皇帝之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两个月后,朝廷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户部右侍郎李文郁,赴实地以助夏元吉。夏元吉一到,首先深入考察水情,继而提出革新传统治水策略。他倡议从吴淞河至太湖之间挖掘新运河,并沿途设置水闸调控水位,旨在实现“洪水时分流,干旱时灌溉”的目标。动员十万民夫,共同参与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中。夏元吉以身作则,穿着简朴,与民夫同吃同住,亲自监督工程进度。面对旁人的劝其休息的提议,他坚定地回答:“民夫皆辛勤,我岂能独享安逸。”
此言一出,众人深受感动,工程进度大大加快。次年,他又领导完成了白秋河至太湖的连通工程,将江南两大河流融为一体。这项伟大的工程在永乐二年九月全线竣工,为“苏淞农田”带来了极大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相似的治水策略在西方实施,还要等到二百年后的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夏元吉的治水功绩在江南地区被誉为古代先贤的遗风。连朱棣的第一谋士也称赞他“道古之遗爱也”。
夏元吉因此初建奇功,得到了朱棣的极高荣宠。归南京后,他更加受到器重,不久升任户部尚书,负责国家财政。借此机会,他劝谏朱棣废除某些旧制,并为因文字狱受害的文人“昭雪”。
经过夏元吉的开导,朱棣下达了“大明朝不因文”的训诫。一批之前蒙冤几十年的文人以及被封杀的诗文著作得以重见天日。从此,明朝的文化繁荣达到了新的高度。
而在永乐时代,夏元吉的作用更为关键。他与永乐时代的一系列“大功业”紧密相连,如造宝船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等。北征蒙古的军事行动、频繁的大动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对比前朝后世,如号称富庶的炀帝时代、后人赞为“富宋”的时代以及累积十大武功的清时代,永乐时代的这些大动作虽仅进行了一两样,却未导致国库空虚。百姓负担虽有增加但相对稳定,社会动荡得以避免。
历史学家赵翼曾赞叹说:“历朝论理财能者,唯夏原吉二人也。”将之与西汉经济学家桑弘羊相比的评价可谓极高。夏元吉之所以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他卓越的经济眼光。在朱棣的历次大动作中,他坚决反对通过增加赋税来筹款。他的解决之道包括“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清仓场、广屯种”等。其中,“裁冗食”最为困难涉及机构精简、皇室开支缩减甚至限制朱棣本人的花费等问题。但夏元吉迎难而上在永乐四年借筹措下西洋经费之机请旨裁剪了中央到地方的闲散衙门并分流了近千人。
同时他还通过清廉自律赢得信任与尊重。尽管有人试图通过贿赂来谋求方便但夏元吉将收到的贿赂之物挂在家中屋檐下以示清廉之意。尽管如此流言四起有人试图在朱棣面前进谗言但朱棣对其信任有加多次告诫群臣不要陷害夏原吉。而其他政策如平赋役、清仓场、广屯种等也逐步展开并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最关键也最难办的是严盐法和钱钞之禁两项政策。在盐法方面夏元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以应对国家对钱粮的急需。而在解决大明迁都的经济难题时也故伎重演通过调整政策解决了问题。虽然这些都是权宜之计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当时的困境。至于钱钞之禁则是朱元璋时代的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发行无准备金导致贬值物价飞涨。到永乐时代虽然出台禁令但老百姓依然采取抵制态度。夏元吉的智慧与决策为这个时代带来了繁荣与稳定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夏原吉:永乐盛世的财政智囊与经济改革的先驱
夏原吉,这位历经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的财政重臣,以其独到的经济眼光和稳健的治理手段,成为明朝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面对国家财政的种种挑战,他始终坚持谨慎用度,反对奢华浪费,为国家财政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面对国家每年巨大的开支,身为“大账房”的夏原吉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深知国家财政的重要性,也明白百姓生活与国家经济的紧密联系。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如紧缩银根以保障宝钞的信誉,挂钩宝钞价格与食盐,以维持宝钞的经济价值。这些经济手段的实施,有效地稳定了物价,使国家财政逐渐走向平稳。
即便身为“大账房”,夏原吉也并非一味节俭。他深知钱要用在刀刃上,尤其在关乎百姓福祉的领域。他大力资助收养孤寡老人的养济院,每年的经费都是逐年增加。当各地发生灾荒时,他划拨的救济粮米远远超过预算,以帮助那些受灾的百姓度过难关。
在永乐十九年,朱棣欲发动第三次北征时,夏原吉深感国家财政紧张,坚决反对。尽管这引发了一些争议,甚至触怒了朱棣,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北征的结果也正如他所言,连续发动远征导致国家财税紧张,国库空虚。这也凸显了夏原吉对国家财政的深刻洞察和远见。
朱棣病逝后,仁宗朱高帜登基,夏原吉重新得到重用。他继续致力于解决经济问题,主持改革商税,鼓励商品流通,削减收税比例。他的改革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通货膨胀问题,使国家财政重新充裕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夏原吉并非一味的“刺头”。他在关键时刻也表现出大方的一面。比如他对待孤苦学子,时常给予无私资助。在他看来,钱用在老百姓身上,才是真正的刀刃上。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使他在百姓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宣德五年,夏原吉退休,数月后病逝于家。他的贡献和影响力却长久地留在了明朝的历史中。这位“大账房”以其卓越的经济才能和人文关怀精神,成为了永乐盛世的关键人物。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